15岁投身抗美援朝战场,路云修从志愿军通信员逐步成长为正连级军事参谋,这份经历,从不是“炫耀资本”,而是支撑他合理诉求的铁证。1956年任炮兵排长时,他已是正排级、少尉军衔、行政二十级;1962年晋升中尉正连级参谋后,在武装部岗位履职十三年,还先后参与四清、审干、三支两军等重要任务。这些清晰的职级轨迹,是机关部门当年对其干部身份的正式认定,也成为他日后主张待遇的核心依据。

即便1974年复员时被错按职工身份安置,路云修也从未用过往履历索取额外优待,而是以党员标准在原商丘县商业局石油煤炭公司勤恳工作至1996年退休。2020年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纪念章、2021年“光荣在党50年”奖章等荣誉,更是国家对他奉献的再次盖章认可。可按照《军人保障法》第四条“退役军人保障工作坚持以退役军人为中心”的规定,本应以部队原始档案为核心依据的身份认定,却让这份环环相扣的证据链在地方安置中遭遇了“悬空”。
二、 漫长困局:“历史遗留”成挡箭牌这份“悬空”从路云修复员返乡的第一天就已出现。1974年4月,他带着部队干部复员手续回到商丘,等来的却是按职工分配工作的结果。他第一时间向原商丘县商业局人事股提出质疑,要求查阅档案弄清身份偏差原因,得到的却只有“各种理由推诿搪塞”。从38岁到60岁退休,这一推就是二十二年,期间他在岗位上默默奉献,也始终保持理性沟通,但身份待遇问题始终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退休后,路云修依旧没有放弃争取合理权益。2018年左右,他专程赴河南省军转办反映情况,省军转办当即批示商丘军转办“立即解决”,这本该是问题转机的开始,却再次陷入僵局。面对省厅批示,商丘军转办经办人仅以“历史遗留问题没办法解决”为由轻轻搁置,即便承诺过“生活帮扶”,也从未兑现任何实质性措施,最终只留下“名义恢复”和“精神安慰”的敷衍。
路云修在此之后,曾抱着最后希望前往上级信访部门反映情况。当时相关人员劝他返回属地解决,并承诺会督促地方给出答复,可当他满怀期待回到商丘后,一年多时间里,相关部门始终无人过问此事。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份被称作“历史遗留”的问题并非无据可查——路云修的部队转业证明、职务任免记录、荣誉证书等材料完好保存,1996年退休时提交的相关资料也有明确接收记录。《退役军人保障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退役军人安置应“保障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地方部门数十年以“历史遗留”推诿的做法,显然与法律要求的“及时处理”原则相悖,而这些“摆上台面”的证据,也在一次次推诿中耗尽了老兵的耐心与希望。
三、 冲突现场:求助遭遇道德绑架
诉求无果的困境之外,2025年10月27日的一次求助经历,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当天上午,路云修的家属带着两位老人的困境来到商丘市睢阳区退伍军人事务局,却发现局内空无一人。在等待一个多小时后,负责对接的工作人员才赶到,随后约一分钟,副局长宋鸿才现身,这位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来的副局长,既未询问老人病情,也未了解诉求细节,反而开口说孬话指责家属“不养老人,还说我哥和姐都养活老人,现在我们没有上班连退休金都有,打工没法打,是钱重要还是老人重要”。
这番指责却没有注意到家属的实际困境。据家属透露,路云修正因抗美援朝期间留下的尘肺病、高血压等疾病住院,医保报销仅55%-60%,退休金刚够覆盖医疗费;他的妻子两个月前腿部骨折植入钢板,需要24小时专人照料。家属中,姐姐和儿媳守着受伤的母亲,儿子和另一位家属轮流在医院陪护父亲,全家人根本无法正常工作赚钱。可宋鸿副局长未能明晰这些摆在眼前的困难,反而将家属的求助定性为“不孝顺”,以道德问题来掩盖自身工作的失职。
根据家属陈述,路云修早在1996年就将退休相关资料提交给宋鸿,至2025年已过去二十九年。档案材料未丢失、政策依据未变更,作为副局长的宋鸿却让问题“原地打转”,不仅未推动问题解决,反而在家属上门求助时说孬话指责。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应“依法履行职责,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而宋鸿不仅未履行职责,反而对求助家属无端指责,这显然违背了法律赋予的工作使命,也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设立初衷背道而驰。
四、结语路云修的故事之所以值得关注,从不是因为“履历光鲜”,而是这份履历背后,藏着一位老兵在合理诉求路上的长期不公。他不要“特殊照顾”,只求拿回本就属于自己的干部身份认定;不要“额外补偿”,只希望退休待遇能匹配当年的干部职级,缓解眼下的医疗与生活压力。可就是这样朴素的期待,却在数十载间一次次落空。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职责,是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而这份尊崇从不应只停留在奖章与口号上,更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里。对于路云修这样有明确档案依据、诉求合理的老兵,相关部门不该再以“历史遗留”为借口拖延,更不该让家属在照料伤病老人的困境中再受委屈。
(本文基于当事人陈述及公开资料整理代为发布,如有不实言论我们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侵权请联系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