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家长们的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一个显著的现象便是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逐渐承担起多学科辅导的重任 ,俨然成为了 “全科教师”。每天晚上,当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家长们又要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孩子的学习辅导中。从语文的字词听写、课文背诵与纠错,到数学复杂难题的一步步讲解,再到英语的口语打卡练习、语法知识点辅导,家长们需要全程参与,事无巨细。甚至,不少老师还要求家长按照特定的标准批改孩子作业,有些创意性作业还要求家长制作教学 PPT ,这无疑让家长们压力倍增。
不少家长无奈地调侃道:“以前以为工作就够累了,没想到辅导孩子功课才是真正的挑战,白天上班挣钱,晚上备课教学,感觉比当初考教师资格证还要累。” 这样的情况在小学阶段尤为突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今的教材难度不断升级,教学进度也明显加快。这使得孩子们在课堂上难以完全消化所学知识,家长们便被迫在课后承担起知识传授和巩固的任务。而本应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专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家长的 “课后补位”,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
(二)校园杂务 “外包” 家长:打扫、值岗成 “隐形任务”除了学业辅导,家长们还被卷入了校园杂务的漩涡。每到开学季,家长群里便会出现 “打扫接龙”,家长们需要抽出时间前往学校,对教室进行全面打扫,从地面清洁到窗户擦拭,从桌椅摆放整理到教室布置。学校举办运动会时,场地布置的任务也常常落在家长身上,从搭建帐篷、悬挂横幅到规划比赛区域,家长们忙得不可开交。日常的教室保洁工作,家长们也不能置身事外,需要定期参与,维持教室的整洁卫生。甚至学校门口的 “护学岗” 执勤,也成为了家长们的一项常规任务。
这些本应属于学校后勤保障范畴的工作,如今却频繁地落到家长肩上。部分学校通过家委会传达任务,看似是 “自愿参与”,实则给家长们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如果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亲自参与,就可能会被暗示 “乐捐” 班费,或者自行请保洁人员代劳 。有家长不禁吐槽:“小时候我们自己打扫教室,培养劳动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没想到如今却要替孩子打扫,仿佛陷入了‘两代人的劳动课’循环。” 这种现象不仅让家长们感到疲惫和无奈,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校和家庭责任边界的深入思考。
二、问题溯源:家校责任边界模糊背后的三重矛盾
教育部倡导的 “家校共育”,核心是家长与学校在情感支持、习惯培养上的配合,而非学科教学与校园杂务的分担。但现实中,部分学校将 “共育” 简化为 “共担”,以 “为了孩子” 为由,将教师的教学责任、学校的服务职能转移给家长。
就拿学校卫生打扫这件事来说,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要求学校要提供安全卫生的环境,这是学校应尽的职责。然而,有些学校却因为经费紧张或者人力不足等问题,将清洁任务推给家长。让家长们在百忙之中还要抽出时间去学校打扫卫生,这本质上是公共教育服务的责任缺失 。这种将本属于学校的责任转嫁给家长的做法,不仅让家长们感到疲惫和无奈,也模糊了家校之间的责任边界,使得 “家校共育” 的理念被扭曲。
(二)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当陪伴变成 “代劳”家长过度介入学科辅导和校园杂务,导致家庭教育的核心功能被边缘化。家庭教育本应聚焦于价值观引导、情感沟通与劳动实践,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如今,家长们的精力被作业辅导、手工作业、卫生打扫等事务占据,孩子失去了独立完成任务、参与集体劳动的机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独立完成作业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但现在很多家长过度参与作业辅导,甚至直接帮孩子完成作业,这让孩子逐渐形成了 “依赖家长” 的心理,觉得学习是家长的事情,自己不用操心。在校园杂务方面,孩子参与学校的清洁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集体责任感,还能让他们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可现在家长代劳校园杂务,孩子们就会误解 “劳动是大人的事”,这违背了劳动教育培养责任感的初衷,也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公平隐患:“家长能力” 成为隐性门槛家长的学科辅导能力、参与校园事务的时间精力,客观上形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高学历、双职工家庭,家长往往具备较强的学科知识和较多的空闲时间,能够更好地应对孩子的学科辅导和学校事务参与。而低学历、务工家庭,家长可能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工作又十分繁忙,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去辅导孩子功课,也难以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
这就导致孩子可能因为家长 “帮不上忙” 而被老师贴上 “不重视教育”“家庭不配合” 的标签,在学校的资源分配、教师关注等方面受到影响。比如,老师可能会因为家长没有及时完成作业批改、没有参与校园活动,而对孩子的关注度降低,减少给予孩子展示和发展的机会。这种 “拼家长” 的怪象,加剧了教育起点的不平等,与义务教育的公益性背道而驰,也让许多家长和孩子感到无奈和不公平。
三、破局路径:明确责任边界,回归教育本真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坚守主体责任,拒绝将本应属于自身的责任 “甩锅” 给家长。学校要明确自身在教育中的核心职责,将学科教学、作业批改、校园维护等工作纳入自身的职责范畴,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
在校园维护方面,学校可以合理规划经费,用于后勤服务的提升。例如,招聘专业的保洁人员,定期对校园进行清洁和维护,而不是依赖家长的参与。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校园环境的整洁和安全,还能让家长从繁重的校园杂务中解脱出来。在作业批改方面,教师应承担起批改与反馈的主体责任,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学校可以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和针对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
学校还应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室清洁、校园值周等劳动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真正发挥劳动实践的育人价值。比如,学校可以开设劳动课程,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校园劳动,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监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育部门:强化监管,划定家校合作 “负面清单”教育行政部门在规范家校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应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明确家校合作的边界,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清晰的行为准则 。教育部门应出台具体规定,明确禁止学校要求家长承担的任务范畴,如学科教学、作业批改、后勤杂务等,并建立违规问责机制,对违反规定的学校和教师进行严肃处理。
为了指导学校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教育部门可以推广 “家校共育指南”,为学校和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等专业形式,学校可以向家长传授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学校后勤保障的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清洁、安保等问题,减轻学校对家长的依赖,确保学校能够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
比如,某地区教育部门出台规定,明确禁止学校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并对违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同时,该部门还组织了家长课堂,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好评。通过这些措施,该地区的家校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三)家长:理性定位角色,守护家庭教育 “主阵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也应理性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确自身的核心责任是情感陪伴与习惯培养,而不是替代教师的专业教学 。家长要尊重教育的专业性,相信教师的能力,不要过度干预学校的教学工作。在面对学校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可以通过家委会协商或向教育部门反馈,以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和孩子的权益,拒绝 “被迫上岗”。
在学科辅导方面,家长应侧重学习兴趣的引导,通过与孩子一起阅读、讨论、做实验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孩子主动探索知识。在校园事务中,家长应鼓励孩子独立参与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自己则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适度协助,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但不要包办代替。比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打扫房间、整理书包,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家长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但要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回归家庭教育的本质,家长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让 “家长” 与 “教师” 各司其职,才能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孩子在一个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结语:让教育回归专业与温度


网友调侃的 “仅差一纸资格证”,看似玩笑,实则道出家校责任失衡的无奈。教育是一项专业且系统的工程,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才能让家长卸下 “全能” 重担,让教师专注教学本职,让孩子在清晰的责任边界中学会独立与担当。唯有打破 “责任转嫁” 的潜规则,才能让家校共育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甜蜜的负担。毕竟,家长不需要 “教师资格证”,但需要对教育专业的信任;孩子不需要 “代劳型家长”,但需要有边界的守护与有温度的陪伴。
声明:本文内容由AI生成,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