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餐厅不如关餐厅赚的多
文
瑞雪
一种经济形态的落寞,往往对应着另一种经济形态的兴起。
就像经济下行期,多巴胺经济、口红经济兴起一样。当常规消费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替代品。
今天我们想讲一下当前正在走下坡路的行业——餐饮。它的衰落同样带来了餐饮“捡尸人”的兴起。
餐饮“危”
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全国餐饮闭店总量161万家,日均闭店8800家,每分钟约6家门店退出市场。全年闭店规模预计突破300万家,创行业历史新高。
产联社分析,餐饮频繁倒闭的主要原因有:
1.成本结构恶化
食材成本:猪肉、蔬菜价格同比涨幅15%-20%,推动连锁快餐企业食材成本占比从28%升至35%。
人力成本:社保新政实施后,典型烧烤店人力成本占比从20%提升至25%,月均净利缩减60%。
租金刚性: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租金占营收比15%-20%(上海南京东路样本显示月租12万门店日亏4000元)。2.消费行为迁移
价格敏感度提升:全国餐饮人均消费降至39.8元(同比下降6.6%),30元以下订单占比62%。
需求分层加剧:Z世代偏好"高性价比+强体验"组合,家庭客群转向预制菜(外出就餐频次降15%),健康需求推动沙拉品类订单增长45%。3. 政策与竞争冲击
政策影响:高端餐饮酒水营收占比从35%骤降至12%,商务宴请订单缩减40%;油烟排放新规使单店改造成本增加1.8万元。
同质化困局:茶饮sku重复率70%,火锅锅底相似度80%,便利店低价早餐对传统快餐形成替代效应。
与餐饮业衰落对应的是,一群职业“餐饮收尸人”正在活跃。
所谓“餐饮收尸人”,是餐饮界的二道贩子,他们奔波于倒闭餐饮店,用低价将淘汰的餐厨设备收购回来,再卖给即将开业的新餐厅。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行业每天收尸20家问题不大,高峰时期,一天可以收50多家。
收尸人“躺赢”
据业内人士预估,这行的毛利率可以达到50%-60%,属于真正的一本万利。
一家花20万投资的餐厅,一旦破产,二手用品回收价只能卖到一万元,二道贩子低价购入后,一转手就能卖到三四万。
这背后在于餐饮业一直有“高关店,高开店,高流通”的魔咒。
就拿今年一季度来说,全国新开餐饮店45万家,但是同期倒闭的却超过80万家。
也就是说,虽然餐饮店倒闭的多,但是前仆后继涌入这个行业的也多,总有人等着“接盘”,并且希望尽可能降低准入成本,这时购入二手物品,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是餐饮界?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餐饮界的“二道贩子”尤其多?
其实,在餐饮界,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在经济下行的前提下,失业者选择准入门槛低的餐饮界试水——赔光积蓄——收尸人回收——卖给下一个人。
整个过程中,靠赚加盟费的品牌方、二道贩子、房东都赚得盆满钵满,只有一腔热血激情开店的老板受伤。
这背后映射了餐饮界老板的真实困局:
一是平台经济模式下,外卖平台的高抽成率对餐饮老板的挤压。目前,主流外卖平台的抽成率在20%以上,让原本微利的餐饮雪上加霜。
二是高额租金对店面造成的压力。尤其是一线城市黄金商圈,租金占收入比平均高达15%以上,与平台抽成叠加,留给餐饮老板的利润空间就不多。
三是餐饮界频频陷入低价内卷竞争困局中。在餐饮界十分饱和的当下,几乎任何一个品类都能找到数十上百种替代竞品。这就导致商家在“提质“的同时也要被迫卷入”低价“竞争。
结语
“关店”比开店赚钱,看似荒谬,实则是市场经济下最真实的映射。实体做不过平台,开店做不过租赁,价值创造做不过套利都揭示着残酷现实:餐饮生意或许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希望借餐饮翻身的人要提前考虑好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