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高中生变身高校首席科学家:纪检监察必须主动亮剑深挖监管责任

仅高中学历的郭某,用漏洞百出的谎言伪造履历,竟能摇身一变成为高校“首席科学家”,主导国家级科研项目、占用公共科研经费,这

仅高中学历的郭某,用漏洞百出的谎言伪造履历,竟能摇身一变成为高校“首席科学家”,主导国家级科研项目、占用公共科研经费,这场持续两年的学术造假闹剧,早已超出个人失信范畴,更是对学术秩序与公共利益的公然践踏。如此荒唐的事件能在高等学府上演,背后必然存在审核失职、监管缺位的严重问题,甚至不排除利益勾兑的可能。纪检监察部门必须果断成立专项调查组,主动介入、深挖彻查,查清事件来龙去脉,揪出为造假提供便利的相关责任人,以铁腕追责捍卫学术尊严与制度权威。

郭某的造假痕迹可谓昭然若揭:高考状元身份无招生记录支撑,跨国企业高管履历被官方否认,百余篇SCI论文查无实据,国家级科技奖项更是张冠李戴。可就是这样一份满是破绽的简历,却能顺利闯过高校人才引进的层层审核,从初审、面试到最终聘用、晋升,全程未遇任何实质性阻拦。这绝非“审核疏漏”就能搪塞的偶然,而是人才引进环节“重光环、轻核查”的功利导向,与审核人员责任意识缺失共同导致的必然结果。更值得警惕的是,郭某入职后两年内,不仅未被发现异常,反而能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执掌科研项目,这背后是否存在监管人员的故意纵容,甚至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违纪违法问题,必须由纪检监察部门介入查清。

学术造假的滋生,从来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监管体系全面失效的集中体现。高校内部的科研诚信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日常考核只看“产出”不查“真伪”,对科研人员的背景动态跟踪完全缺位;跨部门的信息核验机制断裂,学历、论文、奖项等关键数据相互割裂,无法形成监管合力,让造假者得以长期“隐身”。但这一切的背后,最核心的症结在于责任追究的缺位,此前类似学术不端事件多停留在解聘涉事人员层面,对审核、监管环节的相关责任人追责不严、惩戒不力,才导致思想麻痹之风蔓延,给造假者留下可乘之机。

因此,纪检监察部门的主动介入,是斩断学术造假利益链、修复监管体系的关键一步。调查组需以“零容忍”的态度,全面核查人才引进全流程的责任落实情况,查清审核环节是否存在失职渎职、弄虚作假;深挖事件背后是否存在权力寻租、利益勾兑等违纪违法问题,对任何为造假提供便利的行为一查到底;对相关责任人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无论是审核人员、分管领导,还是存在利益关联的相关方,都绝不姑息迁就。唯有如此,才能以精准追责倒逼责任落实,打破“造假者获利、监管者免责”的畸形局面。

学术的生命在于诚信,监管的价值在于刚性。江苏科技大学学术造假案是一记沉重的警钟,纪检监察部门的主动亮剑既是回应公众关切,更是维护学术秩序的必然要求。唯有深挖彻查、严肃追责,才能让失职者付出代价、让造假者无处遁形,才能倒逼高校筑牢审核防线、完善监管体系,最终守住学术净土,捍卫教育与科研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