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市早苗的言论越来越嚣张,不但声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还暗示日本很可能会武力介入台海。

虽然中方对其一再谴责和强烈批评,可高市早苗仍不知悔改,拒不道歉!
对此,我国四大战区相继发布了备战视频,明确警告日本若持续踩踏我国跨越红线,我们将奉陪到底。

看到这,不少人直呼,现在局势如此紧张,中日之战一触即发。而一旦两国开战,我国很可能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那么,如果国家真的宣布进入战备状态,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

也许很多人觉得,战争离咱们的日常生活很远,所以平时小区广播通知试鸣时,不少人该做饭做饭、该遛弯遛弯。
可真到了危急关头,这警报声就是能救命的“生死信号”。

根据《人民防空法》规定,防空警报有明确的信号规范,不同的鸣响节奏对应着完全不同的行动指令,记准了才能在关键时刻少犯糊涂。
第一种叫预先警报,节奏是“鸣36秒,停24秒”,这样反复3遍,刚好3分钟。
这种警报是在提醒城市可能遭到空袭,提醒大家提前做好防空袭准备。

不少人一听到警报就手心冒汗、腿发软,其实恐慌才是战时最可怕的“隐形杀手”。
所以,这时候沉住气比啥都重要,我们要先把家里的电源总闸拉了、燃气阀门拧到底,避免空袭时引发火灾或燃气泄漏。

然后,带上预先准备好的应急包,照顾好家人,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前往指定的人防工程或应急避难场所。
进了人防工程就听管理人员的安排,在指定区域休息,里面的通风口、急救箱这些设施都关系着大家的安全,绝对不能随便触碰。

第二种是空袭警报,节奏变为“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也是3分钟。
这种短促而尖锐的警报声意味着“敌机马上就开始轰炸了,赶紧藏好!”。
要是这警报突然响起来,你还在室外,那就千万别往人多的地方挤,也别抬头看天上。

在街上的话,一定要远离高压电线、燃气站这些“定时炸弹”。
如果附近有地铁站就往里面跑,没有的话,就躲到就近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一楼,那些铁皮棚子和塑料房根本挡不住冲击波。
在超市或车站这类公共场所,别慌着抢出口,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引导大家疏散。

这时候要记住“分散隐蔽”的原则,人挤人反而容易发生踩踏事故。
要是在家没来得及出去,千万别躲在阳台、窗户边,也别靠近冰箱、空调这些容易倒的家电。
趴在结实的桌子底下时,记得把膝盖收起来,双手护住头部和颈部,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受伤面积。

第三种是解除警报,连续长鸣3分钟,告诉我们空袭或危险暂时告一段落。
这时候,千万别以为外面安全了,立马冲出去。
我们可以等广播或者工作人员确认安全后,再出去。
而且离开的时候,也不要着急,按照工作人员的安排有序退出防空洞。

说了这么多临阵的应对,其实“平时多准备,战时少受罪”这话一点不假。
应急准备不是临时抱佛脚,咱们家里都该常备一个应急包,别等出事了再翻箱倒柜找东西,那时候根本来不及。
水和食物是基础,至少备3天的量。

水选瓶装的,别用塑料桶装,晃几下就洒;压缩饼干挑独立小包装的,一次一块刚好,不会受潮;罐头选鱼罐头、肉罐头,保质期长还顶饿,记得挑拉环款,不用带开瓶器。

应急物品里,手电筒要防水的,电池多备几节,或者直接买太阳能的;收音机别选太复杂的,能听新闻就行,万一断网了,它就是获取信息的生命线。

急救包也得用心配,创可贴要选防水的,纱布买无菌的,碘伏棉片比瓶装碘伏方便,还不容易漏。
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常用药别忘带,降压药、退烧药都按剂量分好装。

身份证、户口本这些重要证件,放进防水文件袋里,再复印一份藏在办公室,以防家里的被毁掉。
现金也得备点,别嫌麻烦。战时断网停电是常有的事,电子支付一瘫痪,现金就是最可靠的支付方式。
不用带太多,一千块左右分开放在身上和应急包里,既能应对临时需求,也避免了集中存放的风险。

比物资更重要的是心态。战时信息繁杂,谣言最容易趁虚而入。
那些“微信群里转的内部消息”“朋友刚发的紧急通知”,十有八九不靠谱。
获取信息就认准人民日报、新华社这些官方媒体,还有当地政府的公众号,这些渠道发布的信息才经得起推敲。

也别盲目囤积物资,看见别人抢什么就跟着抢,最后吃不完放坏了是小事,还会导致物资紧张,让真正有需要的人买不到。

邻里之间这时候就得互相帮衬,独居老人行动不便,帮着递个应急包;有孩子的家庭手忙脚乱,搭把手照看一下,大家拧成一股绳,社区的抗风险能力才会更强。

说真的,咱们普通人不用扛枪上战场,但守住自己的“阵地”很重要。
你的阵地就是你的工作岗位,是你的家。
该上班的时候好好上班,保证水电、交通这些民生设施正常运转;该照顾家人的时候用心照顾,不让前线的将士分心。
每个人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是在为大局出力。
保持冷静,按规矩来,做好准备,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拼起来就是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