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荧光灯下,一排排未涂装的歼-35机身泛着冷光,绿色蒙皮上的编号“3557”默默诉说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暴兵”节奏。
最近央视播出的节目里,把沈飞公司歼-35的生产线完整展示了出来。画面里一排排飞机机身整齐摆放着,还没涂上隐身涂层,呈现出绿色,其中有一架机身上标着“3557”的编号,这让军迷朋友们讨论得特别热烈。
这个编号可不简单。咱们回头看看之前央视公布的福建舰弹射舰载机的视频,能清楚看到歼-35的编号有3505、3506 。
现在编号从3503一路涨到3557,这数字的大幅增长,说明歼-35已经进入全面快速量产的阶段了。
“3557”这一编号暗示着至少57架具备实战能力的量产型已经下线。军机的编号一般是按照批次来分配的,所以从编号情况来推测,歼-35实际造出来的总数可能已经超过60架了。
这个产量是在歼-35正式宣布服役之后大概30天里完成的,这算是中国隐形战机生产能力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央视播出的画面里,歼-35机背上那个特别明显的“EODAS”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很引人注目。这个系统是在飞机身上好几个地方装上红外传感器,这样就能360度无死角地观察周围情况。
EODAS系统不光能用来搜索空中目标、指示目标位置,还能在导弹来袭时发出警告,帮助飞机在白天黑夜都能准确导航,起飞和降落的时候也能防止撞上东西。
更厉害的是,这个系统还能和雷达警告装置一起用,让战机同时具备“射频-红外”两种预警能力。
歼-35还在机首下方安装了EOTS(光电瞄准系统),集成了红外/光学/激光照射模式,具有高分辨率成像、自动跟踪、红外搜索与跟踪等全套光电火控功能。
这两套系统全部装备到歼-35上之后,让歼-35在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方面,达到了全球顶尖的水平。歼-35能大量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心脏”问题解决了——涡扇-19发动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了。
这款发动机被大家看作是“目标级”的,它和欧洲“台风”战机用的EJ2000发动机各方面都进行了对比。中国航发贵阳所的总设计师黄维娜说,涡扇-19的研发现在已经到了选材料的阶段,说不定能提前开始批量生产呢。
涡扇-19的研发速度比大家预想的快多了,很有可能会成为全球中等推力发动机领域的新标准。它不仅满足了歼-35的动力需求,还让歼-35比同级别的战机更灵活。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涡扇-19发动机的最大推力能达到12吨,使用寿命有4000小时。和歼-31用的RD93发动机比起来,最大推力和使用寿命分别提高了30%和25%。
歼-35能这么快就大量生产,关键在于用了先进的制造方法。
歼-35在研发的时候,首次用了大型分段模块化的制造方式,还大量用了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和新型复合材料,这样战机的重量就大大减轻了,性能也提高了。
传统的战机制造采用主结构水压成型,以前制造飞机的时候,只能分别把机体的中间部分和机翼的结构做出来,等到最后组装的时候,还得进行大量的铆接和焊接工作。
但是歼-35用了增材制造一体成型的办法,也就是咱们常说的3D打印技术。用这种技术,能很快地把整个飞机机体的主要结构都做出来,而且还能让飞机在组装前就有很高的完成度,实现大块模块化的组装。
这个技术是歼-35的常务副总设计师王向明带着大家搞出来的,它让增材制造的部件第一次在飞机上真正用起来了。应用此技术后,歼-35零件数量减少三分之二,结构减重五分之一,疲劳寿命增加三分之一。
歼-35的产能提升速度已超过美国F-35战机。F-35从量产到年产量破百用了5年时间,突破60架则用了3年,而歼-35达到同等产量仅用了约1年时间。
这一成得益于沈飞生产线的全面升级。据了解,沈飞28万平米智能厂房内,4条脉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将歼-35生产周期压缩到72小时一架。
生产线开足马力的情况下,歼-35年产能有望达到150架。相比而言,F-35在2023年的总产量约为140架,其中美军仅获得约80架。
按此趋势,在2026-2027年时间节点上,歼-35年产量将超过100架。加上歼-20早已破百的年产量,中国年均隐形机的生产量将突破200架的规模。
走进沈飞那面积足有28万平米的智能厂房,里面4条脉动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着。机械臂把歼-35的机身吊起来,在不同工位之间来回移动。
在车间的另一头,工人们正忙着给最新下线的歼-35装上涡扇-19发动机——这款被大家称为“中国心”的发动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了,彻底解决了战机动力方面的隐患。
当全世界还在把注意力放在歼-20上的时候,中国航空工业其实已经悄悄地开启了另一条五代机的生产线。歼-35的量产能力,说明中国军工制造业已经不只是单个战机取得突破了,而是整个航空工业体系都全面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