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娃从幼儿园回来哭唧唧喊着没吃饱,家长们是不是既心疼又满脑子问号?幼师建议咱先别着急下判断,搞清楚背后这三个真相,保准能解开疑惑,还能帮娃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哟~

(一)用餐习惯大不同
好多家长都爱追着娃喂饭,结果就是娃自主进食能力严重不足。幼儿园是集体用餐,有固定时间的,老师根本没办法单独照顾到每个娃。要是娃在家吃饭又慢又容易分心,没吃完餐具就被收走啦,这可不代表真的没吃饱哦。2 - 3 岁可是培养自主进食习惯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娃就很难形成良好的用餐自理能力,在幼儿园吃饭就容易被周围影响吃不完饭。
(二)食量各有各的样
每个娃的胃容量和消化速度都不一样,食量自然也有差别。那些活动量大、代谢快的娃就容易饿,家长们可得明白这种个体差异,可别盲目怀疑是饭菜不够哈。

(一)集体餐食难合口味
幼儿园的食谱得兼顾营养均衡和大部分人的接受程度,根本没办法满足每个娃的个性化口味。小朋友挑食太常见啦,大概 40% 的娃都有不同程度的挑食问题。碰上不喜欢的食物就少吃,回家就喊饿。比如说娃只吃米饭和鸡腿,蔬菜一口都不碰,这就是挑食导致的 “选择性饥饿”,老师和家长必须联手解决。
(二)分离焦虑影响食欲
刚上幼儿园的娃都有分离焦虑,差不多 70% 的娃都会经历。这种情绪会影响食欲,出现 “心因性食欲下降”,表现就是发呆、慢慢嚼饭、抵触食物这些。等娃适应了幼儿园生活,食欲就会恢复啦,家长们可别急着给娃吃零食,耐心引导才是正道。

(一)零食搞乱 “饥饿生物钟”
家长要是给娃书包里放零食,那可就把娃正常的 “饥饿生物钟” 搞乱啦。娃课间吃了零食,正餐就吃不下,就会陷入 “零食→正餐少吃→饿→吃零食” 的恶性循环,这可太影响饮食规律和健康了。
(二)用 “没吃饱” 求关注
小娃有时候会通过喊饿来表达情感需求,想要家长多陪陪,或者就是模仿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要是娃在幼儿园吃饭正常、排便也规律,回家还老喊饿,家长不妨先满足娃的情感需求。

娃说 “没吃饱”,这可是饮食适应、习惯培养和情感表达的综合问题。家长们可以用这三步法来应对:跟老师沟通了解娃用餐的细节;观察娃身体发出的信号;培养娃自主进食。比起一直纠结娃到底吃饱没,教会娃好好吃饭、适应集体生活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