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截图
“教育要解放人,要整体降低高考难度,尤其是降低数学与物理的难度,大学以后可以在研究生阶段拔高。本来学生可以学得很轻松,我们现在是在中学阶段‘虚拔’,导致基础教育阶段很‘卷’,这样很容易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李亚栋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教育最不能做的,就是毁掉学生的自信。”他提出的“降低高考难度”建议,引发广泛关注。不少家长期待,这能尽快落地,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但不得不说,通过“降低高考难度”来推进减负,只是听上去很美。降低高考难度,甚至连有限的减负作用都难以实现,只会加剧题海训练,刷题提分。要给学生减负,从高考层面,应该推进高考从选拔考转向评价考。大学不是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依据排序录取学生,而是把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之一。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划定基本的高考成绩申请分数线,由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自主进行申请,学校和学校双向选择、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我国很多家长,把学生学业负担重的原因,直接归为中高考考试太难。还有一些家长抱怨,“学的是一粒沙,考的是撒哈拉。”认为学校平时教学难度与考试难度脱节,导致很多家长不得不给孩子“加餐”、报培训班“上难度”。这些家长们对于李院士“降低高考难度”的建议,无疑十分赞成。
但问题在于,高考降低难度,考题变得容易,学生的考分高了,但名次却没有提高,照样无法进家长们心目中的更好的学校。表面上看,我国高考录取是根据学生的考分、结合志愿进行,而实际上,是根据学生的高考排名,结合志愿进行投档。在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中,“分数优先”本质是“名次优先”。两名考生如果高考总分相同,还将根据语数外科目分数,选考科目分数、等级区分出不同的名次。
大学录取实行“名次评价”,使降低高考难度的减负作用十分有限。恰恰相反,近年来一些研究教育考试、评价的专家认为,高考作为选拔考,降低难度,反而会刺激“题海战术”,成绩好的学生,必须不断刷题,否则万一错掉一题,失去几分10几分,就会掉几百上千名(高分段一分之差有几百名学生,中低分段一分之差则是上千名);而成绩中下的学生,也相信只要不断刷题,就可以提高分数。而且,降低难度后,还影响选拔的效度。
这种情况在中考改革中已经出现。我国中考改革,推行评价考(以前的中考会考)、选拔考(中考)“两考合一”。由于评价考服务于评价初中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的学业要求,因此,在“两考合一”后,中考命题总体趋向简单,于是各地中考都出现高分段学生扎堆的现象。这非但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加剧了分数内卷,小学、初中为何给学生布置机械式重复性作业,就是让学生提高对题目的熟练度。
当前的高考,其实也没有多大可以降低难度的空间。虽然每年高考结束,都有不少自媒体炒作“考题把考生难哭了!”但再看各地教育考试院在阅卷结束后公布的高考分段表,750分满分,考700分以上的大有人在,与此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只考200分、100多分。这是因为高考一张卷子考全省所有的高考考生,对于那些只考200分的学生来说,高考实在太难了,但那些考700分的学生则觉得不难。在实施新高考改革后,语数外三门科目的考卷全省考生一样,数学也不再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如果再降低考题难度,各省市的高考高分生会增多,随之出现更严重的刷题,而不是因为题目简单了,学生学习就轻松了。与李院士建议“降低高考难度”相反,还有一些专家建议从选拔角度提高考题难度、区分度,以遏制题海训练——刷题也提高不了考分,就不要刷了。
但这也是不现实的。只要高考的选拔考性质不变,就会有应试刷题。因此,关键在于要推进高考从选拔转向评价,评价高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为大学招生提供评价依据。美国的SAT(ACT)考试,也被称为美国“高考”,但它并不是选拔考,而是评价考,大学不是根据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排名进行录取(既没有州排名、也没有学校内部排名),而是将其作为评价、录取学生的一方面因素(各大学专业的录取标准也不同)。同样的还有雅思、托福考试,也属于评价考,而不是选拔考,大学不是按雅思、托福考试成绩排序录取学生,而是要求学生的雅思、托福成绩达到申请的要求。如托福6.5分、7分等。只要满足申请条件要求,没有必要再把7分提高到7.5或者8分。
把高考从选拔转向评价,可以渐进推进。如可在强基计划与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中,改变现在由学生填报志愿、按计划投档的方式,为共同划定一条申请线(按一定比例结合考生考生情况确定),达到申请分数的学生可以自主申请多所大学,大学独立结合高考成绩、学生中学学业成绩、大学校测等进行综合评价录取的方式。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大学、专业、奖学金等进行选择确认。这种方式,以基本申请线保障了公平,同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如750分高考总分,680分以上可以申请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大学独立进行评价、招生,一名学生可拿到其中多校录取通知书,这就一定程度把学生从卷分数(名次)中解放出来,也推进大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这一改革在试点获得社会认可后,可逐渐推向其他类型的招生之中。
尤其是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书再选择,这可以提高学生对录取大学、专业的满意度,也促进大学间竞争。近年来,我国每所高校每年都有被录取的学生放弃报到,引起舆论关注,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探索、推进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招生、录取制度。我国上海地区的春季高考,就实行一名学生可以报考两所大学(专业),同时拿到两张预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确认的方式。这既扩大学生选择,也促进学校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就是推进高考从选拔到评价的改革,其他地方可以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