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教育年限比尼日利亚都低,信的人是九漏鱼吧?”
这样一条充满戏谑与质疑的网友留言,或许代表了许多人在初次接触“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概念时的直观反应。
在普遍认知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标配。那么,中国成年男性的整体教育水平,究竟是否已经迈过了这道“初中”门槛?
基于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25》的数据,一张名为《主要国家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天梯图(2023)》的图表,为我们提供了超越感性认知、基于全球比较的客观答案。
在深入解读前,我们需先理解这张图的“阅读法则”。它如同一把衡量国家教育积累的标尺,直观展示了全球各主要国家25岁及以上男性公民人均接受学校教育的年数。
图左侧按大洲罗列国家,右侧的黄色竖条则标明了受教育年限的区间,并贴心地将这些数字与我国熟悉的学历阶段对应起来:少于6年相当于未达小学毕业,6至9年为初中水平,9至12年为高中水平,12至15年则为大专及以上水平。
每个国家名称旁的蓝色数字,就是其精确的平均年限值。整张图仿佛一个天梯,越往上,代表该国民众的“知识家底”越厚。

放眼全球,男性受教育年限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发展梯队。
第一梯队(12年以上,大专水平): 顶端几乎被欧洲、北美以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占据。
美国、加拿大的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3年左右,德国、瑞士、荷兰、英国等西欧北欧国家也紧随其后,普遍在12-14年之间。
这意味着,在这些国家,成年男性的平均学历已接近或达到大专程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作为大洋洲的代表,同样位居前列。
东亚的日本、韩国表现亮眼,丝毫不逊于欧美强国。俄罗斯作为横跨欧亚的大国,其水平也稳居这一梯队。
第二梯队(9-12年,高中水平): 这一梯队包括了部分南欧、东欧国家以及一些发展较好的拉美、亚洲国家。
如图中出现的意大利、西班牙、乌克兰,以及拉丁美洲的阿根廷、智利,亚洲的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等。这些国家的男性平均而言已完成了高中学业。
第三梯队(6-9年,初中水平): 进入这个区间,意味着男性国民的平均水平刚刚触及或勉强完成初中教育。许多东南亚、南亚、拉美及非洲的主要国家位于此列。
第四梯队(6年以下,小学水平): 这一梯队的国家,其男性国民平均未能完成小学教育,主要集中在最不发达地区,尤其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中国在这张“天梯图”上处于什么位置?
根据前述《人类发展报告》的数据,中国25岁以上成年男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8.3年。这意味着,从整体上看,我国成年男性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还没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
所以,“核平”、“武力”等关键词,成为很多人挂在嘴边的常用词,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理解的事。
尼日利亚,其成年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年,看起来高于中国。
为什么我们的感觉并不是这样?这涉及一个统计学知识,平均数的意义与局限。
尼日利亚男性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远低于我国男性的40岁以上,这意味着历史包袱极轻。
首先,它是一个历史存量的平均值,涵盖了从青年到老年的所有男性公民。
因此,它既反映了当下教育体系的成就,也承载了过去教育普及度不足的历史包袱。随着时间推移,年轻一代(如90后、00后)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长,未来这一平均值还会持续提升。
其次,平均数会掩盖内部的结构性差异。例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仍不均衡。
当大城市的男性平均学历向本科看齐时,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可能仍存在初中辍学率较高的问题。这些差异在平均数中被“熨平”了,却是我们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