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血脂异常:看懂“好”胆固醇与“坏”胆固醇的健康密码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无声推手”,它并非特指某一项指标,而是一系列指标的异常组合。真正理解血脂报告单上的“好”胆固醇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无声推手”,它并非特指某一项指标,而是一系列指标的异常组合。真正理解血脂报告单上的“好”胆固醇与“坏”胆固醇,是管理心脑血管风险的关键一步。

一、血脂家族的核心成员

一份标准的血脂化验单通常包括以下四项:

总胆固醇(TC):血液中所有胆固醇的总和,是综合判断的基础指标。

甘油三酯(TG):代表血液中脂肪的含量,主要与饮食和能量代谢相关。过高会增加急性胰腺炎和心血管风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这是血脂管理的核心靶点。它就像一辆辆“垃圾运输车”,将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血管。如果数量过多,胆固醇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心梗、脑梗的“元凶”。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它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将血管壁多余的胆固醇逆向运输回肝脏进行代谢分解,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

理想的血脂水平是:LDL-C低一些更好,HDL-C高一些更好。

二、身体发出的“暗号”

单纯的血脂异常通常没有任何症状,这正是其危险之处。绝大多数人是在体检抽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发现。极少数严重者可能出现:

黄色瘤:在皮肤或肌腱处出现黄色、橘黄色的结节或斑块,多见于眼睑周围(眼睑黄色瘤)或关节伸侧。

角膜老年环:黑眼球边缘出现一圈灰白色的环。

急性胰腺炎:常见于甘油三酯极度升高(>5.6 mmol/L)时,表现为剧烈腹痛。

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与调控

1. 西医治疗:分层管理与靶向用药

现代降脂治疗已进入“精准风险管理”时代。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整体风险水平(如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有无吸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来设定个性化的降脂目标。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LDL-C的基石和首选。它能强效降低“坏胆固醇”,并能稳定斑块,防止其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的核心药物。

其他药物:如贝特类(主要降甘油三酯)、依折麦布(抑制胆固醇吸收)、PCSK9抑制剂(强效降LDL-C新药)等,常与他汀联合用于难治性高血脂。

2. 中医视角:化痰祛浊,活血消脂

中医将血脂异常归为“痰浊”、“血瘀”范畴。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超出脾胃的运化能力,则水谷精微输布失常,凝聚成“痰浊”;痰浊阻滞气机,影响血液运行,则形成“血瘀”。痰瘀互结,沉积于血脉之中,便是现代医学所见的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上以“健脾化痰、活血祛瘀”为基本法则。常用山楂、决明子、泽泻、荷叶等化浊降脂;用丹参、三七、蒲黄等活血化瘀;同时配伍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从源头杜绝痰浊生成。

在综合治疗中,对于伴有头晕、胸闷、肢体麻木等循环不畅症状的血脂异常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用药基础上,医生有时会辅以改善循环的药物。例如,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中有助于缓解高脂血症带来的不适,可作为调理手段。

四、科学预防与饮食运动

减少“坏脂肪”摄入:严格限制饱和脂肪(动物油、肥肉)和反式脂肪(油炸食品、糕点、人造黄油)。

增加“好脂肪”摄入:适量摄入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坚果、深海鱼。

多吃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全谷物(燕麦、糙米)中的膳食纤维能有效帮助降低胆固醇。

坚持规律运动:有氧运动能直接提升HDL-C(好胆固醇)水平。

控制体重:减肥是改善血脂最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之一。

管理血脂,是一场关乎血管健康的“保卫战”。看懂化验单,明确目标,在中西医结合的武器库中选择合适的策略,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健康生活,就能有效控制风险,守护心脑长久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