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安全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水库作为防洪灌溉、水资源调配的核心工程,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下游区域安全与生态稳定。水利部明确要求 2025 年前完善重点小型水库雨水情监测设施,构建常态化安全管理体系,这一要求推动了水库监测技术的升级。水库水位与水温的动态变化直接反映库区水文情势,对防汛调度、工程维护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意义重大,压力水位计凭借技术优势成为在线监测系统的核心感知设备,为水库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支撑。
一、监测系统整体架构
水库水位水温在线监测系统以压力水位计为数据采集核心,整合传输、处理、存储与展示模块,形成全流程自动化监测体系,主要由四大核心部分构成。
感知层聚焦数据捕获,压力水位计部署于水库指定监测断面,通过高精度传感元件将水体压力变化转化为水位数据,同步采集水温信息。数据采集终端通过标准接口与水位计连接,完成数据初步处理与格式转换,为传输环节奠定基础。
传输层根据水库地理与地形条件,灵活采用 4G、以太网、卫星通信等方式,将监测数据稳定传输至云平台。针对偏远区域,系统支持主备信道自动切换,避免通信中断导致的监测盲区,保障数据连续性。
平台层承担数据存储、分析、展示与预警功能,实现多站点数据集中管理,提供实时查看、历史曲线分析、报表导出、阈值报警等服务。管理人员通过电脑或手机端远程访问平台,实时掌握水库动态,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供电系统作为保障,可选择市电或太阳能蓄电池供电模式。太阳能供电系统配备单晶硅太阳能板与免维护蓄电池,即便连续阴雨天气也能维持系统稳定运行,满足偏远库区长期监测需求。

二、压力水位计核心技术特性
压力水位计的技术设计充分适配水库复杂监测环境,其性能优势直接决定监测系统的精度与可靠性。
测量范围覆盖 0-10 米至 0-200 米多种规格,可根据水库水深灵活选型。水位测量精度达 ±0.1% FS,水温测量精度为 ±0.2℃(0-70℃区间),分辨率分别为 1 毫米与 0.01℃,能精准捕捉细微变化。工程技术人员通过高阶拟合算法实现全量程数字化线性校正,在 0-50℃补偿温度范围内抵消环境温度影响,保障数据准确。设备采用全不锈钢密封结构,壳体选用 316L 不锈钢,电缆外层包裹聚氨酯材料,防护等级达 IP68,可长期浸泡水中并抵御腐蚀、磨损等恶劣条件,适应水库复杂水质与水位波动环境。
低功耗设计让设备全速工作时耗电量低于 4mA,电池供电场景下能大幅延长续航,降低维护成本。设备内置非易失存储器存储校准参数与监测数据,配合电源监控与看门狗功能,避免参数丢失或电路故障导致停运,长期稳定性优于 0.1% FS / 年。
安装维护便捷,设备体积小巧,通过支架固定于水下指定位置即可使用,电缆经镀锌钢管保护,安装过程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支持远程参数配置与程序升级,维护人员无需现场操作即可完成调试与故障排查。

三、系统应用价值与实践效果
水库水位水温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推动水库管理从传统人工模式转向自动化、智能化,提升监测效率与数据质量。
防汛应急中,系统实时捕捉水位上涨趋势,接近预警阈值时自动触发报警,通过多渠道提醒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基于历史与实时数据,管理人员可预判洪水演进,合理调度泄洪设施,某山区水库应用后洪水预见期延长 3-6 小时,为下游转移赢得时间。
水资源管理方面,水温数据为水质评估、水生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其变化影响水体溶解氧与鱼类生存环境,长期监测形成的水温曲线可为生态调度提供依据。连续水位数据反映蓄水量变化,支撑灌溉供水、发电调度等,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数据存储与追溯功能为工程维护提供支撑,分析水位长期变化可评估大坝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隐患;水温数据为大坝混凝土耐久性评估、水质治理提供参考,监测数据可存储 10 年以上,支持历史对比与规律研究。
自动化监测大幅降低人工成本与劳动强度,避免传统人工监测的频次低、时效性差、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数据采集间隔灵活可调。

四、技术发展与应用展望
随着水库监测需求升级,压力水位计在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上仍有广阔空间。科研团队正优化传感元件性能,提升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融入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监测系统向智能化发展,实现数据深度挖掘与预警模型自主优化。
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除水库外,还可广泛应用于河道、湖泊、地下水、污水处理等水文监测领域。未来,跨区域、多站点水文数据共享将成为可能,为流域水资源统筹管理、水灾害联防联控提供更强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