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了回家种地”这句话,现在真的不能随便说了。

农业农村部最近的会议里提到“严防规模性返乡滞乡”,这话听着有点绕,但戳中了现在的现实:城里工作不好找,不少年轻人想着回农村,可“返乡”不是退路,反而可能成了“滞乡”——回村后没活儿干,只能坐吃山空,这不仅是个人的愁,也是社会的难。
为啥“返乡”会变成“滞乡”?不是农村容不下人,是现在的农村,早不是“随便种种地就能糊口”的样子了。以前回村能跟着长辈种庄稼、学手艺,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走了,留下的老人干不动重活,土地要么流转给合作社,要么荒着;想搞点养殖、种植,又缺技术、缺本钱,折腾半天可能还亏了。
更关键的是,年轻人在城里待久了,习惯了“朝九晚五拿工资”的节奏,回村后面对“靠天吃饭”的农活,要么不会干,要么不想干。有人说“回村躺平总比城里压力小”,可农村的“躺平”,是真的“没活干”——没有稳定收入,靠着家里那点积蓄坐吃山空,用不了多久,压力只会比城里更大。
这也是为啥农业农村部要提“两稳一防”:稳住脱贫人口的务工规模,稳住他们的收入,防止因为失业大规模返乡。不是不让人回农村,是怕“盲目回村”——没活儿干、没收入,最后既帮不了自己,也给农村添了负担。
其实年轻人不是不想回村干事,是回村后“不知道干啥”。要是村里有像样的产业,比如搞特色种植、做乡村旅游,或者有合作社能带着年轻人一起干,谁愿意“躺平”?可现在不少农村,产业还是老样子,要么靠天吃饭,要么没形成规模,年轻人回去了,也找不到能扎根的活儿。
有人说“城里总比农村方便”,这话没错,但城里的“方便”是要花钱的——房租、吃饭、交通费,每一笔都是压力。回农村的“低成本”,是建立在“有活儿干”的基础上的;要是没活儿干,再低的成本,也撑不起日子。
所以“防止返乡滞乡”的核心,不是“不让人回村”,是“让人回村后有活儿干”。比如给返乡的年轻人提供技能培训,帮他们对接农村的产业项目,或者扶持乡村创业——只有回村能赚到钱、能找到事儿做,“返乡”才是好事,不是“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