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体检季,不少人都会在体检中心被推荐升级套餐,其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往往是热门选项。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这项检查听起来尤其高端,它似乎能帮助我们提前发现癌症,让人更安心。
然而,近年来,诸多研究以及国内多位肿瘤学专家都明确提出:肿瘤标志物并不适合作为健康人群的常规体检项目。
为什么这项检查看似有用,却不被推荐呢?
一、什么是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或机体在肿瘤存在的情况下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体液或组织中的一类物质。它们可以是蛋白质、酶、激素、抗原或基因等。临床上,肿瘤标志物常用于辅助诊断某些类型的肿瘤,监测治疗效果,判断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
AFP(甲胎蛋白):与肝癌相关;
CEA(癌胚抗原):多见于消化道肿瘤;
CA125:与卵巢癌相关;
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用于前列腺癌筛查;
CA19-9:与胰腺癌相关。
这些指标听起来非常“专业”,也容易让人产生“只要查了就能早期发现癌症”的错觉。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二、为什么专家不推荐普通人做肿瘤标志物检测?1、特异性差,假阳性率高
肿瘤标志物的最大问题在于特异性不足。也就是说,即使指标升高,也不代表一定得了癌症。很多良性疾病,如炎症、感染、肝病、肾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一旦体检报告显示某项指标略高,很多人会陷入恐慌,进一步做大量不必要的检查,不仅浪费金钱,还可能带来辐射和心理压力。
2、敏感性不足,早期癌症难以发现
与假阳性相对的是假阴性问题。很多早期癌症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并不会升高,等到指标明显异常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某些类型的癌症甚至没有对应的标志物。这就意味着,即使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症。
3、 缺乏循证医学支持
目前,没有任何权威医学指南推荐将肿瘤标志物用于健康人群的癌症筛查。中国抗癌协会也明确指出,肿瘤标志物不适用于普通体检人群。相反,针对癌症的早期筛查,医学界更推荐影像学检查结合高危因素来评估。
虽然不推荐普通人常规检测,但肿瘤标志物在以下人群中仍具有一定价值。
①已确诊肿瘤患者:用于评估治疗效果;监测术后复发风险;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②有明确癌症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例如家族中有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遗传倾向者;携带BRCA1/2等基因突变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定期监测。
③有不明原因症状者:如长期消瘦、乏力、低热、贫血等,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可适当检测肿瘤标志物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癌症的早期筛查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癌症高危人群来说,但有效的检查不是无目的随意检查,而是有针对性的检查,要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选择权威指南推荐的检查项目,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 肺癌:低剂量螺旋CT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而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肺癌筛查手段。它的辐射量小,但精确率高,能检出直径小于1厘米的早期肺癌。
推荐人群:40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长期吸烟(吸烟史≥20包年);有肺癌家族史;长期接触粉尘、油烟、化学物质;有慢性肺部疾病(如慢阻肺、肺纤维化)等,建议每年检查一次。
2. 结直肠癌:肠镜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而肠镜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发现息肉并及时切除,从源头上预防癌症,规范的肠镜筛查可有效降低肠癌发病率。
推荐人群:45岁以上健康人群;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肠息肉病史者,可提前至40岁甚至 35 岁开始筛查。普通人群每5-10年检查1次;高危人群每3-5年检查1次。
3. 乳腺癌:乳腺超声+钼靶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乳腺超声无辐射,适合初步筛查;钼靶对微小钙化灶敏感,能发现超声难以识别的早期病灶,两者结合可提高检出率。
推荐人群:40岁以上女性;有乳腺癌家族史、BRCA1/2基因突变者,可提前至35岁开始筛查,建议每1-2年检查1次。
4. 胃癌:胃镜
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胃黏膜,发现可疑病变后可立即取活检,明确诊断。早期胃癌通过内镜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推荐人群:40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有胃癌家族史;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病史;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饮酒。高危人群每2-3年查1次;普通人群可每5年查1次。
5. 肝癌:腹部超声 + AFP
虽然AFP(甲胎蛋白检查)不适合普通人筛查,但结合腹部超声,对肝癌高危人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AFP辅助判断病变性质,两者结合能提高早期肝癌检出率。
推荐人群:40岁以上,有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史、肝硬化病史、肝癌家族史者,每半年到一年查1次。
总之,体检的核心目的是早发现健康问题,但选择检查项目时,不应盲目追求“高端”。与其花冤枉钱做不必要的检测,不如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权威推荐的针对性筛查项目,这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