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金正恩眼含热泪手扶灵柩,朝军入俄作战死伤超五千,到底值不值?

平壤机场的夜空被礼花撕裂,俄罗斯专机降落在红光铺就的跑道上。时隔一年,俄罗斯特使团重访朝鲜半岛,两国间的拥抱比去年更加用

平壤机场的夜空被礼花撕裂,俄罗斯专机降落在红光铺就的跑道上。时隔一年,俄罗斯特使团重访朝鲜半岛,两国间的拥抱比去年更加用力。万寿台议事堂前军乐震天,金正恩与俄使并肩凝视缓缓升起的朝阳旗,两道影子斜长地延展在广场的新石板上,仿佛暗喻这场结盟正逐步深深刻入东北亚的大地纹理。

文艺晚会的高潮处,全场灯光猝然熄灭。巨大屏幕亮起,映出一年前那个铭刻历史的时刻:大雨滂沱中,覆盖国旗的灵柩缓缓装入运输机舱口。镜头推近,一滴雨水顺着金正恩的面颊滑落。他伸出双手抚平战士灵柩上起皱的国旗,指尖在湿透的布面上擦出轻微声响。礼堂千名官兵凝固般死寂,俄罗斯特使团中有人轻轻别过脸去。屏幕角落的数字沉默如碑:阵亡498人,致残重伤者逾4500人。 虚拟与现实在光幕上交汇,那些无法回家的名字在礼堂上空回荡轰鸣。

一周年晚会上,两国特使共同宣布: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郊野与朝鲜咸镜南道海岸线上,各建一座“兄弟血盟纪念碑”——以刺刀为基座的青铜群像,断裂的钢轨环绕其上,刀尖将共同指向西方天际。

在2023年深冬的绝境中平壤挥师远征。当制裁枷锁勒入国家气管,疫情三年已使粮食储备濒临枯竭,人均电力配给不足平壤居民三小时照明。莫斯科的密约成为透进铁幕的微光:十五万桶原油先行过境,六船西伯利亚小麦卸抵南浦港,换来的是五万名头戴旧式钢盔的朝鲜炮手在顿涅茨克荒野展开阵地。他们使用牵引式老式火炮,却能忍受冰点战壕连续匍匐数日夜。如同被遗留在机械化时代的钢铁孤岛,恰为俄军炮战中的人肉缺口补上最后一块拼图。

朝俄联姻在铁与火中淬炼成钢。朝鲜士兵以血肉填补了俄罗斯巨大的兵员缺口,为这场本已濒临溃败的战争在乌克兰东部维持了僵局。朝军严酷纪律淬炼出的坚韧令俄国军官咋舌——某团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坑死守阵地三天,仅靠冻土豆支撑,全团无一人后撤。当现代化部队依靠电子系统时,这些战士用肉眼校准方位,以人链传递炮弹。

战鼓的敲击终是为国运拓开了生路。俄罗斯能源管道如同苏醒的动脉,将西伯利亚原油注入朝鲜饥饿的工业心脏;停运十年的罗津港重新吞吐着俄罗斯谷物和原油,归港货轮压舱水里藏有军工厂急需的数控机床芯片;当联合国试图通过新制裁决议,克里姆林宫的否决票成为平壤最坚硬的政治盾牌。

朝鲜付出的代价同样铭心刻骨。运返平壤的伤员在秘密军医院排列成阵,截肢病房终日弥漫着血腥与消毒水的气味。金正恩数次深夜探视,在某个失去双腿的老兵床前长久伫立——二十岁的面容被炮火撕裂,残肢包裹处渗出血丝,如同被撕碎的国土的伤口。当抚恤金发至家属手中,那些布满老茧的手死死攥紧钞票颤抖不已,犹如抓住儿子魂魄残片,沉默比任何恸哭更令人窒息。

纪念碑的设计图纸展示在晚会现场:折断刺刀托举的青铜星芒下,预留498个凹陷铭牌位置。金正恩与俄特使的手共同覆在图稿上。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基石将混入取自乌克兰战场的焦黑泥土,咸兴海岸的碑体则浇筑缴获的美制装甲残片。血盟的实体如同冰冷的铁锚,将两个孤绝的国度牢牢锁在命运的甲板之上。

当掌声在礼堂消退,金正恩再次回望屏幕上自己一年前雨中抚棺的身影。泪水已干,但瞳孔深处烧灼着更炽烫的光焰——那目光穿透屏幕上虚幻的雨幕,直抵正在大洋彼岸修筑的纪念碑基座。沾满战士鲜血的国旗已被永久陈列于祖国解放战争纪念馆水晶匣内,与斯大林时代苏联红军旗并列,构成跨越世纪的红色血脉图腾。

在咸镜北道的午夜,机车牵引着满载俄罗斯原油的罐车碾过新铺的钢轨。那些铁轨之下,深埋着乌克兰战场带回的染血国土。血液浸透的路基正托举钢铁巨龙奔向黎明,而荒原上的纪念碑群将如沉默的界桩,标记一条被战火煅烧的生存之路。

新铺的钢轨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载满原油的列车正驶向南方工厂。血浸的轨道通向未知的晨光——被历史巨轮裹挟的小国命运,终将在纪念碑矗立之处,凿刻下自己的生存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