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先生逝世了,这事举国皆知。甚至经历“谣言”预热后,热搜都显得不那么唐突了。虽然各种叙事强调先生逝世是这片土地上的重大损失,但是对于享年103岁这个客观事实,其实算“喜丧”了,毕竟如此长寿和善终是没多人可以做到的。
关于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等名头,即便媒体们不强调,大家也都知道二三。所以基于这方面的悼文自然也是“一哄而上”。
只是关于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因为相差55岁,在这个节骨眼上便又成为舆论焦点(2005年,28岁翁帆与83岁杨振宁结婚)。争议点主要是年龄差距和遗产分配,总体看起来为翁帆叫屈,却处处透着揶揄的气息。
要知道,在公开的报道中,杨振宁曾称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相信他们的故事会被视为“美好的罗曼史”;翁帆则表示是杨振宁塑造了现在的她,给了她一个纯净的世界。在伴侣生命观的影响下,她也逐渐理解“爱是成全而非占有”的深意。
然而相反的是,即便杨振宁在学术上再伟大,翁帆在婚姻中感觉再良好,依然无法逃避鸡婆眼光盯着他们。就好像,非得28岁的翁帆嫁给28岁上下的杨振宁,才能称得上才子配佳人,否则就是“女的失算”、“不幸套牢”、“解套已晚”。
更有意思的是,热搜上还出现了“杨振宁曾回应自己去世翁帆怎么办”的话题。一定程度上,当初媒体引导杨振宁说这个事情就很扯淡。为啥这样说呢?是因为如果我们真是为翁帆考虑,那么翁帆的事情就该由她自己决定,而不是“连她怎么办”也成为杨振宁的身后事。
至于拿杨振宁的年龄和翁帆家里长辈比较,有一说一,都是鸡婆眼光。如此强调,还真不是骂人,而是对于杨振宁这种世间英杰来讲,我们可以不理解,但是也没必要用常人眼光去评判他。否则杨振宁逝世就会成为翁帆的黑暗时刻。
一定程度上,任何人都有权利评判他人,即便对方是再伟大的人。但是评判再自由,也要回到对人尊重的层面上来,否则悼文再多,悼词再哀,也都是应景的叙事。除了虚伪,除了伤害,还能有啥?
另外,单纯地说回“爷孙婚姻”,永远要承认,人家幸不幸福,值不值得,该不该那样,都是人家关起门来的事情。尤其是在性生活和谐不和谐、要不要孩子的事情上,真是关你屁事儿?
所以还是那句话,真要觉得杨振宁牛掰,就多把眼光放到他的成绩上,至于他的生活,如果看不惯就不要看,至少不要伤害他的家人。而对于翁帆,媒体最好少关注她的私生活,既然杨振宁可以再婚,她就也可以。再说了,都什么年代了,结婚离婚可是自由的。
至于有人以向下关怀的口吻说“希望翁帆有个好归宿”,只想说少来这种自嗨的同情心。一方面,翁帆幸不幸福,杨振宁逝世不是转折点;另一方面在个人婚姻选择的问题上,好归宿从来都是主观的,不以外人的眼光为转移。
所以,此刻最好的姿势是,如果真想悼念杨振宁,就去各处了解一下他为何是那个震惊世界的男人;如果真想安慰翁帆,就少关心她过去过得好不好,未来幸不幸福,而是以一个邻居的距离共情一个丧夫之妇就行了,除了这个真是做啥都多余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