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迟迟等不到北京贺电后,高市早苗公开道歉,日本社会面临巨大难题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新首相后,没有等来中方的祝贺,却收到了三句忠告。上台第一件事,竟然是道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10月21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新首相后,没有等来中方的祝贺,却收到了三句忠告。上台第一件事,竟然是道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10月21日,日本国会临时会议选出第104任首相,由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胜出,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女性首相。她在众议院获得237票,超过半数门槛,但胜选过程远谈不上顺利。

她原本依赖自公联盟执政,但公明党因不满其保守右翼取向,宣布退出联合政府。这让她只能临时拉拢“日本维新会”合作,日本维新会同意与自民党联合执政,但不入阁,只在外部协助。

作为交换,自民党答应在提升大阪地位、地方发展等12项诉求上作出让步,维新会将支持高市早苗出任首相。

自民党内部也不平静,部分中间派议员担心她的极右立场会拖累选情,对她的用人安排和政策取向颇有微词。

高市在党内会议上屡次致歉,试图缓和关系,但政治孤立感已显现。

上任当晚,高市召开记者会,当众向国民道歉:政坛空转太久,组阁拖延,影响国政推进。公开道歉在日本政坛并不常见,更遑论首相上任首日,她的“首秀”显得格外沉重。

作为日本的邻国,中方迟迟未发贺电,外交部仅以“注意到日本首相选举结果”为回应,未出现“祝贺”相关字眼。

相较于往年中方对岸田、菅义伟等人的表态,这次显得格外冷淡。不是说中国没有“度人之量”,关键在于高市的右翼倾向,没有“资格”得到一句“祝贺”。

高市早苗的政治履历和言行,早已让中方高度警觉:

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坚持“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在担任总务大臣时,带头排除中国5G设备。

这些行为,踩了中日关系的几条红线。

对此,10月21日下午,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发言人郭嘉昆在回应高市当选时,说了三句话:一是“注意到选举结果”;二是“这是日本内政”;三是“希望日方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各项原则,信守在历史、台湾等重大问题上的政治承诺”。

三句话,三次提到历史与台湾。没有一句“祝贺”,但每句都在划线。

中方的表态显得冷静克制,是一种忠告:从政客到首相,身份变了,话不能再随便说,事不能再随意做。

在对外政策上,高市早苗延续前任安倍、岸田的路线,甚至更进一步。她支持提升日本军费至GDP的2%以上,主张发展“敌基地打击能力”,并提出“核共享”构想。

她曾多次表示,驻日美军不是占领军,而是守护者。这种公开表态,连安倍本人都未如此直白。

她对台海局势频频发声,支持日本“军事介入”,还主张将台湾纳入日美安保体系。这些言论在美国鹰派看来或许是“积极信号”,但在中国与地区国家眼中,则是明确的挑衅信号。

中方不点名批评,但外交部的冷淡回应、对历史与台湾问题的反复强调,已经说明一切。中日关系的天平,正在被她的外交立场严重拉偏。

不仅如此,高市早苗上台后,也难以解决日本面临的深层问题。

她主打“经济安全”牌,却让企业界忧心忡忡。

上任后,高市宣布推进《经济安全保障法案》第二阶段立法,核心内容包括建立重点技术清单、审查外资并购、限制对华技术转让,并赋予政府“紧急干预权”,可暂停企业交易。

这些措施让商界倍感压力——尤其在半导体、5G、人工智能等领域,日本企业与中国合作紧密。若强行推动“技术脱钩”,无异于切断自身产业链。

企业界更担心的,是她提出的“非红色供应链”构想——实质上是将中国排除在外。

但日本经济能承受这种代价吗?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经济与社会困境交织。日元汇率曾跌破 150 关口,进口价格飙升带动通胀,2024 财年(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3 月)CPI 比上一财年上涨 3.0%;

同期名义工资虽增长 3.0%,但实际工资比上一财年减少 0.5%,连续三年下降,民众实际收入缩水,且受水稻减产影响,大米供应也出现短缺。

2023 年日本名义 GDP 被德国反超(日本 4.21 万亿美元,德国 4.46 万亿美元),全球排名降至第四;国内汽车、芯片等支柱产业面临竞争力下滑压力,同时政府债务负担沉重,2025 年日本政府债务规模约为 GDP 的 250%,财政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更严重的是人口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三成,新生儿数量创历史新低,仅68万。劳动力不足、养老负担沉重,社会活力不断衰退。

面对这一切,高市政府显得力不从心。

她提出“积极财政”刺激经济,却可能加剧日元贬值和通胀恶化;而她领导的还是一个“双少数”政府——公明党退出联盟,维新会仅在外部协作,法案推进步履维艰。

在没有有效民生政策、又限制中日经贸往来的情况下,日本陷入经济、政治、社会的三重困局,前景愈发黯淡。

再加上美国的持续施压,日本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美国不断要求日本在“去中国化”上配合——无论是半导体、关键矿产,还是高科技产业链,都要求日本“选边站”。

在表面上,这是为了“经济安全”,但实际上却让日本陷入两难。

一方面,日本的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和供应链;

另一方面,美国又是其安全与外交的最大依靠。高市政府为了讨好华盛顿,不得不紧跟步调,限制对华出口、参与“芯片联盟”。

可结果是,日本企业丧失市场、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许多企业私下抱怨:这样下去,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日本自己先被拖垮。

面对美国的强硬要求与国内经济的持续恶化,日本几乎没有回旋余地。

如今的日本,像被困在两股力量之间:一边是美国的政治压力,一边是经济现实的沉重枷锁。高市早苗想走出困局,却找不到平衡点,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首相之路能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