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这座围城,城外的人已经不想进去了。

邻居陈阿姨家的儿子林轩,三十二岁,有房有车,身高一米八,相貌堂堂,父母经商坐拥多处房产。
这样的条件在婚恋市场本该是“香饽饽”,他却单身五年,直言“宁可不婚,也不当舔狗”。
“上次相亲,姑娘刚坐下就问我月薪多少,开什么车,婚后能不能加她名字。”
林轩抿了口咖啡,“现在的婚姻像场交易,我出钱,她出人,还得时刻供着。”
林轩的故事不是孤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显示,62.1%的受访者存在恐婚倾向,其中8%的人具有强烈恐婚情绪。
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一现象,会发现背后是经济、观念与社会结构的共同裂变。

01
经济大山,压垮婚姻的脊梁
“结个婚要扒掉父母三层皮”,这句调侃道尽了多少男性的无奈。婚姻成本已筑成一道高墙。
在甘肃、宁夏等地,年轻人婚恋首要标准是“合适比喜欢更重要”。
动辄百万的婚房、数十万彩礼、三金酒宴... 当物质条件成为婚姻入场券,不少男性选择主动退场。
珠三角的年轻人道出实情:“活着都累,谁还想去碰有极大可能会更累的婚姻?”
当996高压遇上房价飞涨,当工资追不上消费升级,婚姻从温馨港湾变成奢侈品。
相亲角里的范思思坦言:“现在年轻人谈恋爱像谈生意,房车存款列得清清楚楚。”
这种物质化婚恋观,让许多经济条件普通的男性望而却步。

02
观念革命,自我觉醒的代价
林轩的书架上摆满旅行杂志和摄影集。
“去年自驾川藏线,今年计划去冰岛追极光。婚姻是选择第二次人生的机会,我不想选错。”他说。
当代青年正经历价值观的彻底重构。传统“男大当婚”的脚本被改写,个体价值实现跃升为首要追求。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现代婚姻已从“必需品”降级为“附加品”。年轻人不再为长辈期待或传宗接代结婚,正如一位90后女生坦言:“如果对方不能提供经济价值、情绪价值、陪伴价值,何不再找更合适的。”
社交媒体加速了这场觉醒。铺天盖地的婚姻纠纷、婆媳大战、离婚官司,构筑起情感防御工事。
“网络让年轻人看透婚姻真相”,婚恋专家邵童分析,“当整个社会充斥着恐婚氛围,立场不坚定者就被舆论裹挟”。

03
信任危机,亲密关系的瓦解
林轩手机里存着法院朋友的离婚统计:“小到挤牙膏方式,大到孩子教育,都能成为离婚导火索”。
珠三角X村的调研印证了这一现象——90后离婚案例中,因生活摩擦分手的占比最高。
现代婚姻变得异常脆弱。一个典型案例是:妻子因婆婆坚持给患肺炎的婴儿喂中药愤而离婚,丈夫全程站在母亲一边。这类“失望型离婚”背后,是角色转换的集体失败。
“我还是个宝宝呀,为何要承受这么多?”年轻夫妻的自我调侃,暴露了心智成熟度与婚姻责任间的鸿沟。
原生家庭的阴影同样笼罩着婚姻。心理咨询师丛晶指出:“原生家庭带来的焦虑型依恋人格,会造成安全感缺失或过度依赖。”
当情感伤痕代际传递,婚姻便成为需要勇气踏入的雷区。

04
理性选择,单身经济的崛起
周末的林轩生活丰富多彩:上午摄影俱乐部外拍,下午击剑馆训练,晚上和驴友规划徒步路线。
“婚姻要牺牲自由,我现在的生活质量,结婚只会下降。”他算得清醒。
这种精算思维代表新趋势。男性开始权衡婚姻的投入产出比:当彩礼、房车需要耗尽三代积蓄,当离婚率连续16年攀升,单身反而成为了理性的选择。
婚恋市场出现戏剧性反转:男性择偶时开始考量女性“能否分担经济压力”,这与传统“男主外”模式形成尖锐矛盾。
“宁缺毋滥”成为高知群体的共识。重点大学毕业的萨娜坦言:“工作8年从乡镇遴选到区直单位,我不甘心向下择偶。”。
当男女双方都在向上观望,匹配率必然断崖式下跌。

05
公园相亲角的资料墙上,征婚者的条件写得密密麻麻,却鲜少有人驻足。林轩们并非抗拒爱情,而是拒绝被物质绑架的婚姻。
当甘肃宁县的女青年坚持“农村有独院,不如城里有套房”,当北上广深的女孩要求对方“三环内有学区房”,婚姻已异化为阶层跃迁的工具。
社会正在调整。政策开始整治高额彩礼,社区组织跨行业联谊,心理咨询师开设婚前辅导。这些努力能否重建年轻人对婚姻的信心?
答案在风中飘荡。
但至少,如林轩所说:“如果遇到能并肩看世界的姑娘,我依然愿意把戒指藏在极光照片里递给她。”
当婚姻剥离功利色彩回归本质,围城的门才会重新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