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iPhone 17 / Pro 需求强劲,iPhone Air 可能低于预期

iPhone 17卖爆了,Air却没人要:苹果这次栽在了“轻薄”上?2025年10月底,苹果刚刚发布了新一季财报,营收1

iPhone 17卖爆了,Air却没人要:苹果这次栽在了“轻薄”上?

2025年10月底,苹果刚刚发布了新一季财报,营收1024.7亿美元,同比增长8%。

数字看起来不错,但真正让市场兴奋的,是CEO蒂姆·库克在电话会上那句“iPhone 17和Pro系列需求相当强劲”。

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个更真实的信号:

苹果的主力机型卖得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好,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与此同时,另一款新机——iPhone Air,却几乎被库克“忽略”了。

财报会上只字未提,供应链消息却不断流出:

产能大幅削减、订单腰斩、经销商降价甩货……

甚至有分析师预测,到2026年一季度,iPhone Air的供应链产能将缩减80%以上。

一款刚发布不到一个月的新机,已经进入“生命周期末期”的节奏。

这事儿挺有意思。

苹果向来以精准的产品策略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著称,怎么这次推出的新品,一边是“排队都买不到”,一边是“降价都没人要”?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得从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说起。

iPhone 17为什么卖得好?

先说iPhone 17标准版。

很多人以为,苹果的“基础款”就是缩水版,性能凑合、屏幕一般、拍照勉强。

但这一代不一样。

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iPhone 17标准版开售五周后,销量达到了上一代iPhone 16标准版的125%,在中国市场甚至接近翻倍。

为什么?因为它真的“加料”了。

屏幕升级了,显示更细腻;

存储起步就是128GB,不再逼你多花几百块升档;

最关键的是,它用上了全新的A19芯片,这颗芯片原本是留给Pro系列的,现在下放给了标准版。

性能提升肉眼可见,日常使用流畅度、游戏体验、AI功能支持都上了一个台阶。

换句话说,iPhone 17标准版不再是“将就”的选择,而是一个“够用且好用”的合理选项。

价格没涨太多,但体验提升明显,自然打动了大量普通用户。

再看Pro系列。

iPhone 17 Pro和Pro Max的销量分别增长了20%和25%,虽然增幅不如标准版那么夸张,但考虑到它们的定价更高,起售价999美元以上,这个成绩已经非常扎实。

Pro系列的吸引力在于“全面”:

顶级屏幕、最强芯片、专业级影像系统、金属中框、LiDAR扫描……

这些都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能提升使用体验的配置。

更重要的是,Pro系列的设计语言这次也做了大改。

横向排列的摄像头模组虽然被网友调侃“像贴了块充电宝”,但辨识度极高,反而成了社交货币。

很多人买手机不只是为了用,也是为了“看起来不一样”。

苹果深谙此道。

所以,iPhone 17和Pro系列的成功,本质上是因为它们在“价格”和“体验”之间找到了一个更优的平衡点。

消费者愿意为真正有价值的升级买单。

那iPhone Air错在哪?

反观iPhone Air,问题就出在“为了轻薄而轻薄”。

这款手机最大的卖点,是5.6毫米的机身厚度和165克的重量,号称“史上最薄iPhone”。

听起来很酷,但代价是什么?

电池容量缩水、扬声器变小、相机模组简化、甚至取消了实体SIM卡槽,全面转向eSIM。

这些取舍在纸面上可能不显眼,但落到实际使用中,问题就来了。

首先,续航成了硬伤。

很多用户反馈:“轻是轻了,但电也没了。”

早上充满电,下午就得找充电宝。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机是全天候工具,不是摆设。

牺牲续航换轻薄,等于本末倒置。

其次,eSIM在国内的落地体验并不友好。

虽然三大运营商都支持,但用户必须本人带身份证去营业厅办理,流程繁琐,还可能涉及套餐变更。

相比之下,插张卡就能用的实体SIM显然更省心。

苹果或许以为eSIM是趋势,但忽略了普通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便利性。

更致命的是,iPhone Air的定位非常模糊。

它的价格介于iPhone 17标准版和Pro之间,但性能不如标准版,质感不如Pro,唯一的优势就是“薄”。

可问题是,现在有多少人真的把“薄”当作购机的第一考量?

瑞穗证券的一份报告说得直白:

轻薄不再是用户的首要需求,续航、性能、影像、散热才是。

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一台“各方面都不拉胯”的手机,而不是一台“为了某个参数牺牲其他体验”的偏科生。

再加上发布时间比iPhone 17晚了一个月,消费者的热情早已被主力机型消耗殆尽。

等到Air开售时,大家要么已经买了17,要么在等Pro,根本没多少人还在观望。

结果就是,预售时靠饥饿营销制造“5分钟售罄”的假象,正式开售后却门可罗雀。

线上价格迅速“破发”,线下门店现货堆积,连黄牛都懒得炒。

这在苹果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苹果的“产品线焦虑”

其实,iPhone Air的失败,不是孤立事件。

回看过去几年,苹果推出的mini、Plus、SE等机型,大多都没能打开新市场。

mini因为屏幕太小被嫌弃,Plus因为笨重被淘汰,SE则被诟病“套壳老设计”。

Air不过是又一次尝试细分市场的失败案例。

背后反映出的,是苹果在产品策略上的某种焦虑。

智能手机市场早已进入存量时代。

全球出货量连续多年下滑,用户换机周期拉长到30个月以上。

在这种背景下,厂商要想增长,要么靠高端化提价,要么靠细分市场拉新。

苹果选择了后者,试图用不同形态的产品覆盖更多人群。

但现实是,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其实很集中:

一台性能强、续航久、拍照好、系统流畅的手机就够了。

他们不需要“极致轻薄”,也不需要“小屏旗舰”,更不需要“折叠尝鲜”,至少现在还不需要。

苹果试图用Air去创造一个新需求,结果发现这个需求根本不存在。

这就像你走进一家餐厅,菜单上除了常规菜品,还有一道“空气沙拉”:

听起来很新奇,但吃下去发现没饱,还贵。

下次你还点吗?

未来的路怎么走?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iPhone Air遇冷,但苹果并没有放弃对“新形态”的探索。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预测,苹果将在未来12个月内推出“手机领域多年以来的最大创新”:

大概率是指可折叠iPhone。

但Air的教训或许能给苹果提个醒:创新不是堆参数,也不是做减法,而是解决真实问题。

如果折叠屏只是为了“能折”,却牺牲了耐用性、厚度或价格,那很可能重蹈Air的覆辙。

反过来,iPhone 17系列的成功恰恰说明,回归用户本质需求,才是最稳妥的增长路径。

把屏幕做好、把芯片做强、把系统优化到位、把续航拉长,这些看似“老套”的升级,反而最能打动人心。

说到底,消费者不是不愿意为创新买单,而是不愿意为“伪创新”买单。

轻薄可以是加分项,但不能成为牺牲核心体验的理由。

别高估用户对“概念”的热情

iPhone Air的滑铁卢,给整个手机行业都上了一课。

在技术内卷的今天,厂商们总想搞点新花样:

超薄、无孔、卷轴、折叠、AI大模型……

但用户真正关心的,始终是那几个老问题:

能不能用一整天?

拍照清不清楚?

打游戏卡不卡?

系统流不流畅?

苹果作为行业标杆,这次也栽了跟头,说明再强大的品牌,也敌不过市场的理性选择。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很清晰:

我要的不是“最薄”,而是“最好用”。

未来几个月,iPhone Air可能会继续降价清库存,甚至成为苹果史上最短命的机型之一。

而iPhone 17和Pro系列,则会继续供不应求,成为苹果财报的主力引擎。

这场“冰火两重天”的对比,或许会促使苹果重新思考产品线的布局。

与其花精力去打造一个没人需要的“Air”,不如把资源集中在真正能打的机型上。

毕竟,在这个越来越理性的消费时代,用户要的从来不是花架子,而是一台能陪自己好好生活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