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当这个软糯又清晰的音节从宝宝的小嘴里蹦出来时,多少父母的心瞬间被融化,眼眶也跟着湿润了。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这声最动听的呼唤在耳边回响。这不仅是宝宝语言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亲子情感连接的第一次“正式确认”。作为陪伴无数家庭走过育儿旅程的早教观察者,我想说:这声“妈妈”,藏着成长的密码,也藏着我们可以用心回应的智慧。
当宝宝第一次开口,其实是他们长期“沉默积累”后的自然爆发。而我们能做的,不是焦急地等待那一声“妈妈”,而是从一开始就为他们营造一个丰富、温暖、回应及时的语言环境。
第一,多“对话”,哪怕宝宝还不会说。很多家长觉得,宝宝听不懂,说了也白说。其实大错特错。你可以一边换尿布一边说:“宝宝尿湿啦,妈妈给你换干净的。”一边喂饭一边描述:“这是香香的米糊,啊——张嘴,好吃吗?”这些看似“单向”的对话,其实在不断刺激宝宝的听觉神经,帮助他们建立声音与意义的联系。宝宝的大脑就像一块海绵,吸收得越多,表达的潜力就越大。
第二,回应要及时,要具体。当宝宝发出“mama”“baba”这样的音节时,别只是笑着“哎呀真可爱”就过去了。要立刻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清晰地回应:“宝宝在叫妈妈吗?妈妈在这里呢!”或者“宝宝说‘妈妈’,真棒!”这种即时、具体的反馈,会让宝宝明白:我的声音是有力量的,能引起妈妈的注意!这种“交流感”是语言发展的核心动力。
第三,用“妈妈语”沟通,但别过度简化。我们常说的“妈妈语”,就是那种语调高、语速慢、重复多的语言方式,比如“看——小——鸟——飞——啦!”这种表达方式能吸引宝宝注意力,帮助他们分辨语音。但要注意,不要一直停留在“车车”“饭饭”“狗狗”的层面。可以在后面加上简单句子:“宝宝看,大狗狗在跑!”“这是红色的汽车。”让宝宝在熟悉的词汇中,自然接触到更丰富的语言结构。
第四,别把“叫妈妈”当成考核。有些家长会反复逗宝宝:“叫妈妈!叫妈妈!”如果宝宝不叫,就开始着急甚至失落。这其实会给宝宝带来压力。语言表达是水到渠成的事,每个孩子有自己的节奏。有的宝宝先会叫“爸爸”,有的先会说“抱抱”,这都很正常。我们要做的是欣赏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而不是盯着“妈妈”这两个字不放。你的放松和接纳,才是宝宝最安全的表达空间。
宝宝第一次叫“妈妈”,最珍贵的不是那个词本身,而是他用尽力气,想要和你建立连接的那份心意。作为父母,我们回应的也不应只是“哎,妈妈在”,更是“我听见你了,我懂你了,我永远在这里”。
所以,当那声“妈妈”响起时,请用力抱紧他,告诉他:“妈妈也爱你。”这份爱的回响,才是语言最美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