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再不努力,饭碗要被小红书抢走了

花儿街参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 1 2015年,电影市场上过一部不一样的作品,叫《我是路人甲》。 在当时,这

花儿街参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

1

2015年,电影市场上过一部不一样的作品,叫《我是路人甲》。

在当时,这是一部反传统的电影,主角不是流量明星,是一个朴素的横店龙套。人生在经历了各种转角的温暖、平淡的残酷后,也没有迎来啥奇迹。

这部聚焦龙套人生的作品,不出意外地,没有啥票房奇迹。但作品的讨论度与存在价值,远超票房价值。

《我是路人甲》教会了观众一道深刻的数学题——人,得会数数。在生活这场大戏里,主角儿多么有限,跑龙套的群演多么无限。

十年过去了,大家不仅接受了龙套的定位,甚至坦然地自认牛马了。此时此刻,人们还需要这样照见普通人生的作品么?

答案是:更需要了。当集体意识里不再拥有虚妄的前途之光,那,个体就格外需要从生活里擦出点火星子。

不过,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专门走进电影院,打开社交媒体,就能随时随地感受这样生动的创作。

我在小红书上刷到过一个妈妈,把5岁女儿的话,记录成诗。

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女儿想告诉爸爸,她今天没有哭,孩子的话是,“今天我的眼泪罐头,没有打开盖子”。

我也刷到过一个70岁的奶奶,在桂林农村磨了20多年豆腐。有一天她坐在缝纫机旁,忽然想写写自己的人生,“五点半起床,抬起脑壳看天,云淡星稀是个好天气。”本来计划锻炼,想起买的白菜、大蒜还没播种,“又给自己放宽了政策,取消了锻炼,扛起锄头地里种菜去了。”

这部作品叫《一街人生》,推荐你也可以搜来看看,因为留在笔下的,都是磨盘碾不碎的东西。

2

这些作品,是小红书第二届身边写作大赛征集来的。我看到了许多生活文学,也看到评论区里有人问,这么碎片化的写作,能叫文学么?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脉。在今天提到“文学”,年轻一代最先想到的未必是传统经典之作,可能是数不过来的互联网流行文学,包括但不限于上班文学、发疯文学、吗喽文学、小狗文学、孔乙己文学……

在这些文学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意义的代表性作品,但每个人听到相关描述,立马就能get到对方在表达什么。

究其原因,互联网流行文学是一种情绪写作,指向的是真实的、具体的生活细节。

火热一时的“上班文学”,只是小红书网友在上班摸鱼的空当,写了条笔记吐槽下都市隶人的工作日常。没想到,越来越多吃瓜群众产生共情,随即掀起了一场集体大创作,还形成了各种细分流派。

即便是高考作文零分的人,说起自己的领导和工作,大抵都能信手拈来一篇极品好文。尤其是年终总结的时候,那叫一个文思泉涌。

不悬浮、不枯燥,也不造作,比现实主义还要更现实。当你抱着围观的心态去看别人生活,却没想到,字里行间也全是自己的故事。

这种共情甚至没有国界。

去年冬天,有个英国小伙放弃工作,决定骑行穿越欧亚大陆,用小红书连载了“在路上”的日子。

有骑行、旅游、露营的爱好者,追了他的连载,本来只想丝滑地在别人的笔记里看看世界,可是刷到他写“比起行万里更难的,是辞职离开那刻”,心还是抽动了一下。

不是只有被文曲星摸过的人,可以守住文字的荣耀。写作者如何让人感同身受,这么微妙的问题,就这么简单地,被小红书人攻克了。

当人们在时代的文学墙上书写涂鸦,这甚至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写作练习,当写作的门槛儿降低了,生活的天花板就升高了。

而几乎所有小红书文学流派的诞生,都是一个个大生活家,踩着自己的影子往前走。

我关注过一个叫“养老院启示录”的小红书用户,她经常记录去养老院探望父亲的片段,还留下了跟老头儿相互试探又彼此牵绊的感情。透过这些笔记,我见过东亚父母的拧巴、老年生活的复杂,以及人性幽微。陪伴,是他们正在经历的现实困境,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面对的关系思考。

我相信,这种记录生活的写作,也是文学,这里不仅有身边飘起的蒲公英,也有时代之境。

在传统的世界文学史上,“部落文学”很长时间都没能拥有一席之地,这种偏口述的文学形式,一直被认为比书写文学低级一点。可在生命的最初,在许多生活的转角处,陪伴了许多人的,恰恰是“部落文学”。

今天,小红书办“文学节”,期待的并不是文学大作家丛生,而是每个人都用文学搭一把梯子,爬上自己的屋顶看看。

3

无数个体的口述和表达,汇到一起,这把梯子就让更多人都能爬上来一起观望。9月19日,小红书邀请大众一起共同书写“世界一日”。

看到这个环节的时候,我特意去查了一下,为什么是9月19日?

答案告诉我,历史上的这一天确实很普通,并没有什么响当当的爱与恨。

普通,或许是这个日子最“不普通”的地方。

每天,小红书都有上亿关于生活记录的文字产生,放在社交媒体、放在大千世界,这都是轻描淡写的一笔。但放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这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一天。

也就是在这个普通不过的日子里,来自44个国家地区、200多个城市的用户,用中文、英语、法语、俄语等多种语言,在小红书分享了4000多个“一日”。

有人迎接新生,有人参加葬礼。有人经历大台风,有人错峰过春天。有人在这天失去海淀户口,也有待业青年在酒精里和名为生活的大风车大战三百回合。

那一天是周五,有人扫到了那周第四辆“烂车”,他说其实我并不为周五依旧骑到烂车而气愤,只是有点悔恨不该办月卡。因为,任何一种试图跟这个社会建立长期的连接,都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烦恼。比如买房,比如生孩子……呃,好吧,扯远了,愿我们都不要再骑到烂车了。

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用2500字的流水账闪回一天,才满足地表示“我写了2500字的作文,你们连参加都没参加,我可是和那些老油条比过的人”。

开始我觉得他写的有点啰嗦,后来我问自己,我还能像他那么细致地看生活吗?记得老师出现在身后的转场,记得同学的眼神?

一日,是最小单位的文学作品。生活,是面向所有人的素材库。一个成年人能取到的素材,与孩子相比,也许已不在一个光谱里了。

哪怕是这样,如果今晚你能写两句,还是写两句吧。

1914年的8月2日,卡夫卡在日记里写下他的一日,日记只有一句话:

1914年8月2日,德国对俄国宣战,下午去了游泳学校。

那是自己笔下的一日,无论时代的惊涛骇浪如何,有一条泳道里只有你。

贪财好色的花儿街致力于为大家带来更有价值的阅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花儿街参考(zaraghost)、作者,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