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行海外布局再落一子。近日,曹操出行与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办公室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在阿布扎比推动自动驾驶车辆的试点部署,并推广以电动汽车及换电模式为核心的绿色交通解决方案。

根据合作规划,曹操出行将把其在中国市场经过大规模验证的高效换电网络与运营体系引入阿布扎比,融入当地绿色能源生态系统。阿布扎比投资办公室则将协助曹操出行设立区域办事处及运营中心,以此作为其拓展中东市场的重要战略支点。
此次合作意味着曹操出行Robotaxi的海外业务迈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它对标特斯拉的“车辆制造+自动驾驶技术+出行服务”一体式解决方案正式出海,以中东为起点,开启了全球化运营的进程。
走不出的亏损牢笼
在Robotaxi全球化商用曙光到来之前,曹操出行能否走出当前的亏损困局,将决定其能否见到明天的太阳。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曹操出行的营收分别为76.31亿元、106.68亿元和146.57亿元。尽管营收增长显著,但盈利能力持续承压,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超过52亿元,2025年上半年,曹操出行经调整净亏损仍达3.3亿元。同时,公司负债水平居高不下,负债比率从2022年的119.5%攀升至2024年的177%。
曹操出行“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根源在于行业的底层逻辑与其自身的经营策略。
一方面,网约车行业“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难以撼动,曹操出行不得不依靠持续的补贴和优惠活动来维持司机和用户黏性。这种“以补贴换增长”的模式,成为其难以摆脱亏损的首要原因。
网约车行业利润空间本就微薄,曹操出行大规模补贴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曹操出行的毛利率分别为-4.4%、5.8%和8.1%。同期,其销售成本分别为79.7亿元、100.52亿元和134.7亿元,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4.4%、94.2%和91.9%。
另一方面,聚合平台是一把双刃剑。曹操出行对聚合平台的依赖日益加深,虽获得了流量,却也侵蚀了本已微薄的利润。
积极的一面是,曹操出行将增长重心转向聚合平台后,订单规模迅速提升。2022年至2024年,其来自聚合平台的订单交易额占比从49.9%上升至85.4%,订单量占比从51.4%增至85.7%;忧虑的一面是,曹操出行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022年的3.22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10.46亿元,三年间增长超过两倍。
面对严峻的盈利压力,曹操出行将希望寄托于Robotaxi全球化商用,推动其实现盈亏平衡。然而,对于仍在盈亏线上挣扎的曹操出行而言,能否支撑到Robotaxi真正实现盈利的那一天,仍是未知之数。
靠Robotaxi突围不是易事
在网约车行业普遍深陷亏损的背景下,曹操出行将未来押注于Robotaxi这一新兴赛道。作为吉利控股集团战略投资的企业,曹操出行自诞生起便具备“汽车制造+出行服务”的双重基因,这一独特背景为其布局Robotaxi提供了差异化优势。
一方面,与其他纯技术公司或出行平台不同,曹操出行构建了“定制车+自动驾驶+出行平台”三位一体的战略模式,成为国内少数具备Robotaxi全链条能力的企业。
比如:曹操出行对车辆生态的深度掌控,为其在数据回传、算法迭代与运营优化方面提供了天然基础。据2025年上半年数据,其在31个城市运营超过3.7万辆定制车,构成国内最大规模的定制网约车队。
另一方面,吉利的生态赋能为曹操出行提供了多重保障。在资金方面,尽管曹操出行面临巨额亏损和负债压力,但吉利的支持为其Robotaxi研发提供了必要的资金缓冲;在技术协同上,吉利在汽车制造领域的积累与曹操出行的运营数据形成互补,加速了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优化。
2025年2月,曹操出行推出自动驾驶平台“曹操智行”,并在杭州、苏州启动Robotaxi试点。同年,其首创的“绿色智能通行岛”也计划在杭州落地,旨在为Robotaxi的规模化运营提供系统化支持。这些进展均得益于曹操出行与吉利生态的深度协同。
然而,Robotaxi赛道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想象。起步较晚的曹操出行面临着来自科技巨头、创业公司和传统车企的多重夹击,想要突围恐怕不是易事。
萝卜快跑作为先行者,已在全球15个城市部署超千台无人车,累计服务超1100万次。今年7月与Uber、8月与Lyft的连续战略合作,使其在全球多个市场部署数千台无人驾驶汽车,率先实现了无人驾驶汽车的规模化落地。这种全球布局和合作伙伴网络,构成了极高的竞争壁垒。
小马智行则展现了惊人的商业化加速度。其与丰田、北汽、广汽等传统车企合作推进第七代Robotaxi的量产,其累计公开道路测试里程已超350万公里。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的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上一代大幅下降70%,这一成本突破为大规模运营提供了经济性前提。
需要注意的是,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并非只有中国玩家。
Waymo已在美国多个主要城市开展规模化运营,拥有1500辆汽车,每周提供超25万次付费出行。特斯拉自2025年6月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开启试运营后,也在积极拓宽运营范围。这些国际玩家的技术积累和运营经验不容小觑。
Robotaxi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先行者通过大规模运营积累的数据优势会形成正向循环:更多数据带来更好的算法,更好的算法带来更高的运营效率,更高的效率支撑更大规模的扩张。曹操出行需要在这一闭环中寻找突破点。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技术进展、基础建设还是政策落地,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都还有些距离。对于亟需扭亏为盈的曹操出行而言,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首先,当前Robotaxi技术正处在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跨越期,自动驾驶的长尾效应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面对极端天气、复杂路况、突发情况等边缘场景,现有的感知与决策系统仍显脆弱。
曹操出行需要突破的不仅是常规场景下的平稳运行,更是要确保在99.99%的情况下都能安全可靠。
其次,中国的车路协同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未真正进入运营、管理阶段。曹操出行计划在杭州投入使用的“绿色智能通行岛”是一个积极尝试,但单个城市的试点难以支撑全国范围的商业化运营。
再有,政策落地的不确定性是另一个关键制约因素。目前,全球范围内对Robotaxi的监管都持谨慎态度,中国虽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放了部分测试区域,但完全无安全员的商业化运营许可仍然稀缺。
曹操出行需要应对的不仅是技术验证,还要通过复杂的法规审核。包括车辆认证、运营许可、事故责任认定、数据安全合规等一系列监管要求。在这个进程中,与政府部门的高效沟通和能力证明,将成为决定商业化进程的重要变量。
Robotaxi的未来是光明的,但通往未来的道路充满荆棘。对于曹操出行而言,最大的风险不是技术本身的难度,而是在行业爆发前夜错失布局良机。随着竞争对手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圈地,留给曹操出行试错的时间正在不断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