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杭州岳王庙,秦桧夫妇跪像承载着千百年来民众对忠奸是非的判断,铁铸的身躯上满是历史的鞭挞。
然而,翻开南宋史书,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这位被后世定性为奸臣的人物,死后竟获得了宋朝文臣中最高的谥号“忠献”。这一矛盾现象,不仅是理解宋代政治生态的钥匙,更揭示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谥号制度源远流长。《逸周书·谥法解》有云:“谥者,行之迹也。”谥号作为对一个人一生行为的总结,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在宋代,文臣谥号中以“忠献”为最高荣誉,非功勋卓著者不能得。

宋代谥号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通常,单字谥优于双字谥,“文正”被视为最高等级。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在双字谥中,“忠献”具有特殊地位。这一谥号融合了“忠”与“献”两层含义:“忠”指忠诚、忠贞不渝;“献”则代表聪明睿智、有所贡献。
获得“忠献”谥号的大臣,无一不是宋代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赵普,宋太祖赵匡胤的得力助手,陈桥兵变的关键人物,为北宋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死后获谥“忠献”;韩琦,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名相,在抵御西夏、稳定朝局方面功不可没,也获得了这一殊荣。
这些人物共同特点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王朝稳定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们的“忠献”谥号,代表了当时官方和士林对其一生的肯定。
宋代谥号的评定过程极为严谨。通常由太常寺初步拟定,经尚书省审议,最后报请皇帝批准。整个过程既考虑官员的生平事迹,也顾及其在士林中的声望。正因为如此,“忠献”谥号在宋代士大夫心中具有崇高地位,被视为毕生追求的荣誉。
理解“忠献”谥号的分量,我们才能体会秦桧获得这一谥号所引起的历史争议。为何一个被后世唾骂的人物,能在当时获得最高荣誉?这需要我们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入手,而非简单以现代眼光评判。

秦桧,字会之,生于 1091年1月17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人。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开启了他的仕途。早期的秦桧并非我们印象中的投降派,相反,他曾表现出坚定的抗金立场。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围困汴京,要求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时任左司谏的秦桧上书提出四条反对意见,认为割地之举将导致“天下人心皆去,天下谁复有睢眀社稷之心哉?”这番言论展现了一个忠君爱国士大夫的形象。
靖康之变中,秦桧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国。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突然从金营南归,自称是杀监己者夺舟而归。这一可疑经历,历来史家有不同解读,也成为后世质疑其忠诚度的起点。
南归后的秦桧很快得到高宗赵构的重用。绍兴元年(1131年)任参知政事,不久拜相。此时的他开始明确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实质上承认金国对北方的统治,主张南北分治。
秦桧政策转变的背后,是宋高宗对恢复旧疆信心的缺失。高宗经历过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深知军事对抗的风险。而秦桧的主张正好符合高宗稳定政权的需求,这是二人合作的基础。
从绍兴八年(1138年)开始,秦桧独揽相权长达十八年,这在宋代历史上极为罕见。期间,他力主与金议和,于绍兴十一年(1141)达成“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每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为促成和议,秦桧协助高宗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这一事件成为秦桧身后骂名的主要来源,也掩盖了他执政期间的其他作为。

要理解秦桧获得“忠献”谥号的原因,我们必须从宋高宗赵构的视角来看问题。这位南宋开国皇帝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政治选择和用人标准。
靖康之变中,赵构作为皇室幸存者仓促即位,经历过被苗刘兵变废黜的危机,又长期处于金军追击的恐惧中。这样的经历使他形成了一种务实,甚至可以说是保守的政治理念:优先保证政权的生存,而非冒险恢复中原。
在高宗看来,金国的军事威胁是现实存在的危险。而岳飞等将领的强势,同样引发了他的忧虑。宋代自太祖以来就有“重文抑武”的传统,高宗尤其担心可能出现第二个“安史之乱”。在这种情况下,秦桧的主和路线符合高宗的稳定需求。
秦桧的实用主义作风也符合高宗的需要。在秦桧执政期间,南宋经济得到恢复,社会逐渐稳定。虽然每年向金纳贡是一笔巨大开支,但相比连年战争的消耗,这种成本在高宗看来是可以接受的。
绍兴和议后,南宋获得了难得的和平发展期。这一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恢复,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临安城(今杭州)人口超过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这些成就,在高宗看来与秦桧的施政密不可分。
此外,秦桧对高宗的绝对忠诚也是重要因素。在“绍兴和议”过程中,秦桧始终将高宗利益放在首位,甚至不惜承担骂名。当金国要求高宗跪接诏书时,秦桧多方周旋,最终以高宗称病为由免去这一屈辱仪式。
在高宗心目中,秦桧是一个能够理解并执行自己意志的得力助手。这种君臣之间的默契,使高宗对秦桧信任有加。秦桧晚年权倾朝野,高宗也予以容忍,这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但从高宗的角度看,却是合乎逻辑的。
秦桧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11月18日)病逝,时年六十六岁。死后不久,高宗即赐其“忠献”谥号,并追封“申王”。这一决定在当时看来并非不可思议,而是有其合理性的。

从高宗的角度,秦桧主持国政近二十年,维持了南宋政权的稳定。在此期间,金国未再大规模南侵,国内经济民生得到恢复。这些成就是实实在在的,符合宋代士大夫对“忠”和“献”的理解。
秦桧的文学修养和学术贡献也是其获得美谥的原因之一。他主持编修了《哲宗实录》,在文化事业上有所建树。宋代重视文治,这方面的成就往往被纳入谥号考量范围。
当时朝中已无足以与秦桧抗衡的政治力量。他长期执政,门生故旧遍布朝野,谥号的评定过程难免受到这种氛围影响。太常寺拟定谥号时,自然会考虑秦桧生前的权势和影响力。
然而,这一谥号很快就引发了争议。秦桧死后仅六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打破了两国间的和平。这一事件动摇了秦桧和议路线的合理性,也引发了对其历史地位的重新评价。
孝宗即位后,有志恢复中原,于是为岳飞平反,追复官职,并以礼改葬。这一举动间接否定了秦桧生前的政策。虽然出于对高宗(时为太上皇)的尊重,孝宗没有立即剥夺秦桧的谥号,但朝野舆论已开始转变。
随着时间推移,南宋内部对秦桧的评价日趋负面。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在韩侂胄主持的北伐背景下,朝廷最终下诏追夺秦桧王爵,改谥“谬丑”。这一举动明确推翻了高宗时期的评价,标志着官方对秦桧的否定。
“谬丑”谥号取自《谥法》:“名与实爽曰谬,怙威肆行曰丑。”这与之前的“忠献”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时期政治需求对历史评价的影响。
秦桧从“忠献”到“谬丑”的评价变化,揭示了历史评判的复杂性。一个人的历史地位,往往不仅取决于其自身行为,还与后世的价值观念和时代需求密切相关。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约束。高宗时期,南宋立足未稳,外有强敌压境,内有余悸未消。在这种情况下,和平与发展是首要任务。秦桧的主张和实践,符合这一阶段性需求。
但随着时间推移,南宋政权逐渐巩固,恢复中原的呼声再次高涨。特别是孝宗以后,主战派思想占据上风,对秦桧的评价自然随之改变。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翻案”,而是不同历史条件下价值重估的结果。

历史评价还受到史料记载和传播的影响。秦桧生前权倾朝野,对史书编纂有一定控制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籍的记载,难免受到当时政治氛围影响。而后世史书,又往往基于新的政治正确进行修订。
民间记忆与官方评价之间也存在差异。尽管秦桧获得了“忠献”谥号,但民间对其害死岳飞的行为一直持有负面评价。杭州岳王庙的跪像,就是这种民间记忆的体现。这种记忆通过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化形式代代相传,形成了与官方史书不同的历史叙事。
我们今天评价历史人物,应当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秦桧确实为维护南宋政权做出了努力,但也确实参与害死岳飞等不光彩行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以更加全面、辩证的视角进行审视。
理解秦桧获得“忠献”谥号的原因,不是为其“平反”,而是通过这一历史现象,深入理解宋代政治生态和评价体系的运作机制。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避免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历史永远在书写中,每个时代都在与过去对话,为未来提供借鉴。秦桧与“忠献”谥号的故事,正是这种历史连续性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