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的我,活得特别 “满”。衣柜塞得拉不上拉链,一半衣服是买了没拆吊牌的、穿了两次就嫌不搭的;手机相册存着几千张重复的截图、没用的聊天记录;微信里躺着上百个僵尸群,每天被无关的消息轰炸,却没勇气退出。
最夸张的是书桌,堆满

了跟风买的手账本、用了两页就闲置的钢笔、还有各种没拆封的文创礼盒。每次想坐下来看书,视线扫过乱糟糟的桌面,心里就莫名烦躁,最后要么刷手机打发时间,要么对着一堆杂物发呆。
真正下定决心断舍离,是那次加班到深夜回家。推开门,玄关堆着没来得及拆的快递,沙发上搭着换下来的外套,卧室地板上散落着几双鞋子。那一刻突然觉得累,不是身体累,是心里被这些 “多余” 的东西填得喘不过气。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整理。先从衣柜下手,凡是近一年没穿、不合身、看着就没心情的衣服,全部打包捐掉。那件为了参加朋友婚礼买的昂贵礼服,只穿了一次,挂在衣柜里总觉得 “以后还能穿”,其实心里清楚,再也不会有合适的场合。拎起垃圾袋的那一刻,居然有种松了口气的轻松。
接着是手机和社交圈。删掉了存了三年的截图、模糊的风景照,退出了那些只发广告、从不说话的群聊,拉黑了几个总爱吐槽抱怨、见不得别人好的 “朋友”。以前总觉得 “多个朋友多条路”,后来才发现,消耗自己的关系,不如没有。

最难的是内心的断舍离。我以前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同事随口一句 “你这件衣服不好看”,能让我纠结好几天;领导稍微皱下眉,就担心自己工作没做好。断舍离的过程中,我慢慢学着放下这种执念 —— 不再强迫自己讨好所有人,不再追求 “完美”,接受自己的不擅长,也允许生活有小瑕疵。
现在我的房间特别清爽,衣柜里的衣服不多,但每件都是常穿且喜欢的;书桌干干净净,只放着当下在读的书和常用的笔筒;微信消息少了,却都是真正关心我的人发来的问候。
每天早上醒来,看到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整洁的房间里,会先煮一杯热牛奶,坐在书桌前看半小时书;晚上不再刷手机到深夜,而是泡个脚,听着喜欢的播客慢慢入睡。周末不用再忙着应付无效社交,要么去公园散步晒太阳,要么窝在家里做饭、追剧。

我发现,断舍离从来不是扔掉东西那么简单,而是把生活从 “拥挤混乱” 拉回 “简单纯粹”。删掉多余的物品,是为了给喜欢的东西腾空间;远离消耗的关系,是为了让真心待你的人靠近;放下无谓的执念,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轻松。
现在的我,不用再为琐事内耗,不用再勉强自己迎合别人,每天都过得踏实又自在。原来,少而精的生活,才是最舒服的;抛开所有不属于自己的包袱,才能真正活成喜欢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