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变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1、黄变的定义
涂层暴露在光(UV)、热、空气(氧气)、应力、化学浸蚀和水分等环境下出现颜色发黄的现象。

2、黄变的测量方法
(1)测试标准。
①GB/T 8427-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
②GB/T 30669-2014《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光黄变色牢度》;
③FZ/T 01078-2009《织物吸氯泛黄试验方法》。

定量法:色差仪测L. A. B值
二、黄变的机理
1、光波


可见光的组成
2、颜色和波长
颜色: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选择性吸收。

不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紫红色颜料吸收光谱

黄色颜料吸收光谱

绿蓝色颜料吸收光谱
物质颜色和吸收波长的关系
物质颜色
吸收光颜色
吸收光波长/nm
黄绿
紫
400-450
黄
蓝
450-480
橙
绿蓝
480-490
红
蓝绿
490-500
紫红
绿
500-560
紫
黄绿
560-580
紫蓝
黄
580-600
绿蓝
橙
600-650
蓝绿
红
650-750
3、为什么物质会选择性吸收光
分子结构:生色团、助色团。
生色团: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官能团,如C=C,C=O,C=N,C≡N,C≡C,N=N,-NO2等。
特点:能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越多(共轭效应越强)生色作用越强。

助色团:含孤对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NHR,-X(卤素)等。
特点:本身不吸收光,但能改变生色团吸收波长和强度。

4、不同颜色染料的分子结构


5、黄变的种类:光氧化黄变、热氧化黄变和金属离子催化黄变。
(1)光氧化黄变
触发条件:紫外线(UV)+氧气。

①UV能量激发聚合物分子的电子,使其从HOMO跃迁至LUMO(打破原电子稳定结构);②激发态分子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自由基(-O-O-·),计算显示该自由基的键解离能低(易反应);③过氧自由基进一步断裂,生成醛、酮、羧酸等发色团(这些基团的HOMOLUMO能隙恰好对应可见光吸收)。
(2)热氧化黄变
触发条件:高温+氧气。
①高温提供能量,使聚合物分子中的弱键(如叔碳C-H键)断裂,生成碳自由基(键解离能计算可定位“弱键位置”);
②碳自由基与氧气反应,逐步生成醌类、共轭双键等发色团(共轭结构会缩小HOMO-LUMO能隙,引发可见光吸收)。


(3)金属离子催化黄变(添加剂/杂质引发)
触发条件:聚合物中残留的金属离子(如Fe³⁺、Cu²⁺)+氧气/水分。
①金属离子的d轨道可与聚合物分子形成配位键,降低反应活化能(计算显示配位后反应能垒下降30%-50%);
②加速过氧化物分解,快速生成发色团,且金属离子自身的颜色(如Fe³⁺的黄色)会叠加黄变效果。
三、如何提高耐黄变
解决方法:分子结构、合成工艺等。
1、分子结构
(1)减小或不使用含芳香环、不饱和键等共轭结构的原料。
(2)减小或不使用含胺的原料。
(3)提高原材料纯度。
2、合成工艺
降低引发剂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