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要是回头看春秋那阵子,周天子早没了西周时的威风,手里没兵没权,连诸侯们都不怎么把礼乐制度当回事,天下乱得跟一锅粥似的。可在这么多诸侯国里,真正能稳稳当当坐上霸主宝座,还带着姬周宗室血脉的,得数晋国。有人可能会说,齐桓公和管仲当年多厉害啊,俩人搭档着把齐国带起来,先成了霸主。这话没毛病,可齐国那地缘上的短板太明显了它杵在东海边上,西边是中原诸侯,东边是大海,根本没多少扩张的空间,战略纵深差得远。
就算一时能凭着谋略压过别人,时间长了,想一直霸着也难。再看晋国,早年其实也不省心,家里的公族为了争权夺利,你打我我害你,把国家折腾得没心思发展。直到曲沃代翼这事儿成了,晋国才算真正喘过气来,走上了崛起的快车道。到了晋献公的时候,他更是厉害,带着兵把周边几十个小国家全给吞了,地盘扩得越来越大,国力一下子就冲到了诸侯里的头一名。后来晋文公更牛,一边逼着秦国退军,一边把楚国摁住,凭着这两场震动天下的大事,直接把齐国的霸主位置给接了过来。
打那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晋国都是中原最横的主儿,没人敢跟它叫板。要是后来晋国没从里头散架,说不定历史都得改道,秦国想统一全国?那压根就没门儿。可晋国分裂不是一天两天攒出来的事儿,背后藏着更深的原因。晋国一代代经营下来,家里的几大卿族势力越来越大,把国君的权力都给架空了,表面上是国君当家,实际上是好几家卿族说了算,成了多头政治。
可偏偏没有哪一家卿族能彻底把其他几家压下去,最后没辙了,只能把晋国的地盘一分,这才让晋国在战国刚开始的时候,彻底分成了韩赵魏三家。但你知道吗?这分裂的根子,早在晋襄公那时候就埋下了。晋襄公是晋文公的儿子,他接手晋国后,没丢老爹的脸,接着压制秦国,把秦国堵在崤山函谷关那边,让它没法往东扩张。可就在晋国国力顶盛的时候,那些卿族也没闲着,借着国家强盛的机会,悄悄把自己的势力往大了扩。晋襄公刚继位那会儿,秦穆公觉得机会来了,想着趁机抢个霸主当当,于是把全国的兵都调过来打晋国。
结果呢?在崤之战里被晋国打得大败,秦国的三个主将全被活捉了,秦国好多年都没缓过劲儿来。这边刚收拾完秦国,南边的楚国又想来挑事,结果在箕之战和沚水之战里,连着被晋国揍得鼻青脸肿。这三场仗打赢了,不光让楚成王彻底断了染指中原的念头,还让晋国的国力和名声都涨到了顶点,晋襄公的霸主地位也更稳了。可在晋国国内,年轻的晋襄公却有点hold不住场面。
就说崤之战后,他居然把活捉的秦国战俘给放了,这事儿让老臣先轸气得不行,当着众人的面就把他狠狠骂了一顿。你想啊,大臣敢这么跟国君叫板,说明国君的权威早就没那么硬了。晋襄公虽然能顶住外面的压力,可家里的平衡却成了新麻烦。好在晋文公时代的那些老将军老臣慢慢都去世了,他才有机会重新安排朝廷里的掌权人。赵衰接替了狐偃的位置,先且居接了他爹先轸的职,再加上晋襄公自己,组成了新的权力核心。这几个人办事不只有硬气的一面,也懂变通,比晋文公那时候的手段更圆滑,所以能把大家的心拢到一块儿,让晋国的霸主地位更牢固了。
可这种平衡没维持多久。晋襄公继位第六年,赵衰这几个重臣连着去世,六卿的位置一下子就空出来了,这下可引发了一场大洗牌。晋襄公本来想让晋文公时代没当上卿的老卿族子弟补上来,这样能接着维持平衡,可没想到遭到了年轻一代卿族的反对。在先克的带领下,这些年轻人使劲给晋襄公施压,逼着他改了主意。最后,赵盾狐射姑先克占了六卿里的重要位置,那些老卿族只能退到次要的位置上。
而且赵盾还接了他爹赵衰的执政大夫之职,手里的权力更大了。从表面上看,这批新上任的六卿确实都是有本事的人,他们凑到一块儿,还能让晋国在诸侯里保持霸主地位。可暗地里,这些卿族却开始搞世袭那一套,一家子世世代代把持着朝廷里的职位,国君的权力被一点点抢了过去。这种情况越演越烈,到最后,晋国的国君彻底成了摆设,跟个傀儡似的。所以说,晋国后来分裂,早就在晋襄公那时候埋下了种子,只是当时没人能看透这背后的危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