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其核心目标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通过将氢同位素氘和氚加热至1亿摄氏度以上,使其原子核克服斥力发生聚变,释放出比核裂变高7倍的能量。这一过程需解决三大技术难题:
超高温约束:EAST采用超导磁体产生地球磁场7万倍的强磁场,将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悬浮”在真空室内,避免与容器直接接触。
极端温差控制:承载超大电流的线圈需在零下269℃超低温环境中运行,与1米外的1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形成“冰火两重天”的极端环境。
长时稳态运行:2025年1月,EAST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定运行1066秒,刷新世界纪录,远超韩国20秒、美国点火装置0.01秒的同类成果。

能源革命的基石
资源无限性:1升海水中提取的氘氚聚变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全球海水储量可满足人类10万年能源需求。
零碳安全:聚变反应不产生二氧化碳,且一旦失控会自动停止,无切尔诺贝利式核泄漏风险。
成本颠覆:聚变发电运行费用仅为裂变核电的1/10,燃料去地缘化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技术溢出效应EAST研发过程中催生了等离子体焊接、微波污水处理等20余项民用技术,带动万亿级产业链。例如,超导磁体技术已应用于医疗MRI设备,使成像精度提升30%。
地缘经济权力转移中国已提交4287件聚变专利(占全球20%),在超导线圈、偏滤器等关键领域形成技术壁垒。欧盟《聚变技术出口管制条例》的出台,印证了这场竞赛的本质——未来能源话语权的争夺。

国际对标
ITER项目:作为全球最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中国承担了10%的部件制造任务,其提供的超导磁体数据成为ITER核心验证依据。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2022年实现“净能量增益”,但聚焦激光点火,燃烧持续时间仅0.01秒,难以工程化。
韩国KSTAR:2021年创下1亿摄氏度20秒纪录,但中国EAST的1066秒稳态运行将其超越50倍以上。
中国路径的独特性
国家队主导:中核集团整合38家央企、高校资源,形成“产学研用”闭环,近十年投入超3000亿元。
工程化速度:紧凑型聚变装置“夸父启明”仅用18个月完成主机安装,创全球同类工程最快纪录。
专利布局:在超导材料、等离子体控制等核心领域,中国专利占比超40%,远超美国的25%。

2025年10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向世界宣告:
“EAST的1066秒稳态运行,不仅是物理参数的突破,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序章。中国已向全球开放EAST数据,17国科研机构参与联合实验。法国ITER总干事评价,中国数据对验证核心材料可靠性不可或缺。”
她进一步阐释中国聚变战略的三大承诺:
技术共享:EAST数据成为ITER核心支撑,助力全球科研共同体跨越“死亡之谷”。
伦理先行:严格遵循核安全标准,首创钨铜复合装甲技术,使耐辐射能力达140dpa(距ITER要求的200dpa仅一步之遥)。
可持续愿景:2035年前建成200兆瓦级示范堆,比ITER原定的2050年商用目标提前十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平价清洁能源方案。

当EAST的蓝色辉光与合肥城市霓虹交相辉映时,中国科学家在装置核心区刻下的“东方超环”四字,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从托卡马克装置到聚变示范堆,从“跟跑”到“领跑”,中国用三十年走完了西方百年的能源革命路径。

正如毛宁所言:“这不是实验室里的蓝色辉光,而是电网表盘上的零碳读数,更是每个想让孩子看见北极熊的人必须押注的未来。”当1000秒燃烧数据传向全球时,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中国科技的崛起,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诠释——在能源革命的终极赛道上,中国正以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姿态,引领人类走向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