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科:山脊上的筑路人
桑植县东北,群山环绕深处,斋公坪村静卧于海拔800米之上的云霭之中。244户人家如星子散落。这里,曾是桑植县行政村中贫瘠的角落之一——88公里山路隔绝县城,18公里崎岖连接镇政府,泥泞的组道在雨季化为险途,八个村民小组的村民旱季守着枯竭的水源愁眉不展。
2021年,钟科的身影出现在斋公坪村部低矮的门槛前。他接过村支书的担子,一次次讨论在简陋的会议室进行到深夜。他带领一支能战又紧密协作的队伍,开拓进取。当地干群都称他为“山脊上的筑路人”。
党建,是凝聚人心的基石
他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让每一次主题党日活动都成为政策传达与凝聚共识的课堂。当国家脱贫攻坚验收组踏入斋公坪时,党员们清晰的政策解读、饱满的精神状态,赢得了检查组当场的高度评价。为筑牢信仰,他带领这支队伍远赴韶山、花明楼,在革命圣地的砖瓦间触摸历史的温度与力量。四年间,4名新鲜血液注入党的肌体,2名积极分子在田野间锤炼成长。信息闭塞同样是发展的桎梏。2021年6月,在他的推动下,五座崭新的移动信号铁塔刺破云霭,矗立在山脊之上,让曾经信息孤悬的斋公坪,与山外的世界紧密相连。2022年12月,一座崭新的二层党群服务中心在村部落成,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红砖白墙取代了昔日的低矮门槛,成为凝聚民心、服务群众、共谋发展的坚实堡垒。
路与水,是刻在大地上的诺言
“敢打敢拼敢干、正知正念正行”——钟科常挂嘴边的这十二字,在修路引水的征途上,化为滚烫的实践。村内五条没硬化的组道,雨季泥泞如沼泽,步步惊心。他四处奔走呼吁,说干了喉咙。几年间,坚实的硬化路面,终于覆盖了进村主道和全部九个村民小组。车轮碾过新铺的水泥路面,发出平稳坚实的声响,替代了往昔泥浆飞溅的嘈杂。
更大的挑战横亘在群山之间。斋公坪如孤悬的岛屿,一场暴雨就能让出山之路彻底断绝。钟科痛下决心,誓要凿通联乡的“生命线”。规划图上,修通凉水口镇四层界的路,村民进城的路程,将减少四十余公里;修通芙蓉桥乡官兵垭的道路,将打开湘鄂边界的商贸之门。为这两条路的资金,他无数次颠簸在县市的山路上。晨曦微露时出发,暮色降临时奔波。冷硬的面包是果腹的干粮。2022年,第一条联乡路如苍龙般穿山而出;2023年,第二条路亦蜿蜒抵达终点。车轮滚滚,不仅碾平了斋公坪的闭塞,更将周边四个乡镇的脉搏紧密相连。
水,是命脉所系。旱季,八个村民小组的焦灼眼神,刺痛着钟科的心。他一次次走进县水利局汇报情况。他带着村民勘探水源、选址修池;沟壑间,指挥铺设崭新的管道。不锈钢储水缸在阳光下反射着光亮,清澈的自来水终于汩汩流进每一户的灶台水缸。拧开龙头,水流奔涌的哗啦声,成了山村最动听的乐章。
产业,是山野里生长的希望
斋公坪莽莽林海间,蕴藏万亩野生粽叶的富饶。为了让这片绿色宝藏焕发生机,钟科力推粽叶产业路的修建。12公里产业路,血脉般延伸进密林深处,35公里采摘小道,在粽叶丛中蜿蜒。600亩粽叶完成提质改造,翠绿的叶片愈发油亮。采摘季,村民们背着竹篓,穿梭于清新的山林,指尖翻飞。户均增收8000余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十万元大关——粽叶的清香,化作了实实在在的甜。
土地是根本。钟科敏锐把握政策,筹措资金,将80余亩农田改造为平整肥沃的高标准良田。9公里长的灌溉水渠如银带缠绕山腰,清冽的山泉被精准引入田间。曾经靠天吃饭的焦虑消散,乡亲们侍弄庄稼的身影,在田埂上重新变得坚定而勤勉。
底线,是日日守护的灯火
脱贫攻坚期间,全村68户221名脱贫人口,特别是那2户7人的监测户,是钟科心头最重的牵挂。他坚持每月必访,厚厚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一家的收入变化、“两不愁三保障”的落实情况,水龙头里是否依然清流不断。他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可能导致返贫的细微裂痕,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基石,夯得无比坚实。
村民心中有一杆秤:“只要山上有水源,钟书记就有本事让水流到农户家中”日历翻过365页,钟科的身影在村组道路上出现了300多天。斋公坪村部档案柜里,一册册文件规范齐整;龙潭坪镇绩效考核位居前列。这些无声的印记,是对“孺子牛”最深的注解。
层叠的青山依旧沉默,斋公坪的肌理却在深刻重塑。硬化的道路盘绕山腰,清泉在管道里奔涌,信号塔在山巅守望,万亩粽叶林绿意涌动。钟科车上那个匆匆啃食面包的身影,连同他踏遍的每一寸山土、点亮的每一盏灯火,共同镌刻下一名基层共产党人的誓言——这誓言无声,却在大山深处激荡起最深沉的回响。
(作者:龙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