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绩效赋能课上,一个 HR 新手小声问我:“老师,课上讲了那么多指标,是不是每一个都要跟?”
她语气里有点慌,也有点累。

这种累,不是因为指标太多,而是搞不清楚——到底哪个该看?哪个能动?哪个真能的解决问题?
我跟她说:“不是你选错指标,是你还没看清什么叫健康的组织,只有知道什么是健康的组织,才知道该在哪些位置测体温。”
她愣了一下,然后拿起笔,在空白页上,画了一个组织的“理想样子”。
其实,大多数 HR 都卡在这里。
不是不会分析,而是不知道,分析的目标到底在哪。
想清楚你想要的组织长什么样
选对指标,第一步不是翻报表,而是闭上眼,想一想你心中那个“最健康”的组织——
是岗位招得上人,关键人才不断线;
是员工状态好、气氛稳,没人悄悄递辞职信;
是绩效线条清晰,一眼能看出谁是真的顶梁柱;
是培训上得对、晋升走得顺,人才梯队稳稳当当;
是关键岗位后备齐,哪个人走了系统也不会塌;
是薪酬既公平又有劲,大家愿意干,也愿意留;
是文化不是挂墙上,而是写在每个人的日常里;
是团队人均产出越跑越快,不靠拍脑袋靠机制;
是有价值的留下,不合适的自己走,循环顺畅。
这些不是想得美,而是你真该量的那几块温度。
不是选“业界通用”,是选“你们最该关注的”那几部位。
每一个画面背后,藏着一个指标的钩子
那这幅“健康画像”怎么落地?
用能量的指标,把它们一个个挂上钩。
你想知道招人顺不顺——就去看“招聘完成率”有没有达标,“招聘周期”是不是越拉越长。
人能不能留得住——“流失率”有没有控制好,“主动离职”是不是经常出现在关键岗位上。
状态稳不稳——“满意度”有没有亮红灯,“敬业度”是不是一季比一季低。
效能撑不撑得起增长——翻翻“高绩效占比”,看有哪些人越来越来,哪些人开始掉队。
人才有没有在走梯子——“培训参与率”有没有人气,“晋升率”让人看不看得到希望。
薪酬有没有打在点上——别光看总包,“薪酬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才是情绪引爆点。
这些不是给老板汇报的 KPI,是你对组织状态的温度手感。
指标看不出问题,是因为切错了面
指标不是不能用,是你没切对地方。
比如“人员流失率”,光看整体没感觉——
按部门切,能看是哪块业务在人才在流失;按绩效切,能看到是不是优秀人才在流失;按时间拉线,就能看出是不是最近在加速流失。
再比如“满意度”——按职级看,是不是一线开始掉队,中层天天夹在中间不上不下;按岗位看,是不是某一类总是垫底;按季度看,是不是某些动作真的起了作用。
指标不说话,是因为你没站在它该说话的位置。
切得对,问题就浮上来了。
不同阶段,看不同的指标
“那我要看多少指标?”
没有统一答案,只有你们组织的版本答案。
初创期,最紧要是招得到、留得住、磨得稳。别管复杂评估,先盯住“补位速度”和“文化黏性”。
爬坡期,新人批批进来,组织层层加码。最怕招错人、缺梯队,那就看“招聘质量”和“储备深度”。
再往后,组织稳了,问题开始浮上来。人浮于事、晋升堵塞、不上不下的情绪开始蔓延。这时候不盯“人效产出”,你就找不准关键问题。
最复杂的是转型期。方向在变,队伍在晃,核心人才一走、情绪一垮,整盘都会散。
这时候,你得死盯“关键人才留存”和“组织情绪指数”。
撑不撑得住下一波,就看这两条线。
指标不是图表,是你手感的神经线
走到这一步,其实你已经知道该选哪几个了。
指标的终点,不是图表,也不是 PPT。是你看见问题、做下决定、动手调整的依据。
它是组织身体上的那根神经线,哪儿一跳,你就知道哪儿要动。
每一条线的波动背后,都是一块真实的组织肌肉。
你要做的,是感知它、判断它,然后管理它。
所以现在,闭上眼想一想——
如果只能选三个指标来代表你们组织的健康状态,你选谁?
不急着回答。这个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组织战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