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5年11月下旬,随着全国大范围寒潮来袭,华北地区气温骤降,冬季供暖需求随之急剧攀升,各地正式进入“迎峰度冬”的关键时期。如何确保在用电高峰期,电力能够安全、稳定、可靠地输送到千家万户,成为考验电网系统的一场“大考”。这场考试不仅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品质,更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此背景下,任何一项电网的优化升级工程都显得至关重要。近日,国网河北故城县供电公司传来捷报,经过一场历时99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成功完成了县城内一项重点电网联络工程,为保障故城县居民温暖度冬,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电力“防火墙”。这不仅是一次基础设施的升级,更体现了电力企业对民生福祉的深刻关切。

01 深夜攻坚,99小时的“极限挑战”
本次工程的全称为110千伏西苑站10千伏线路新建联络工程(广交路段),是故城县城区电网优化升级的重点项目。广交路作为城区交通与商业活动的重要路段,其电网承载能力直接关系到周边大片区域的供电质量。
时间紧,任务重。从11月11日零点开始,项目便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施工团队采取了分片攻坚、倒班轮值的科学作业模式,确保了现场工作昼夜不息,实现了人歇机器不停的高效推进。
在长达99个小时,即超过四天四夜的连续作业中,工人们克服了低温、夜间施工等多重困难。他们高效地完成了基础开挖、杆塔组立、导线架设等一系列关键工序,累计组立了高达31基的钢塔与电杆,并成功架设了4.86千米的新型双回导线。
此次升级的核心,在于将原有的双回线路结构,升级改造为四回线路。这一改变,如同将一条双车道公路拓宽为四车道,使得区域电网的输送能力和灵活性得到倍增,电网结构也因此得到显著的完善和优化。
02 技术创新,“零感知”下的民生温度
电网施工,尤其是城区内的改造,最让居民担心的莫过于长时间的停电影响。为了将施工对居民用电的影响降至最低,国网河北故城县供电公司在此次工程中,大胆创新,应用了“转带发”不停电检修的先进施工方案。
所谓“转带发”,是一种综合性的不停电作业技术。它通过多种举措协同实施,首先对需要施工区域的台区及支线路进行精准切改,将它们暂时剥离主网。同时,对受影响线路的后段部分,通过其他回路进行反向供电,实现“倒供转带”。
对于一些无法通过线路转带的区域,公司提前协调了4辆大功率发电车接入相应的配电网络。这些发电车如同临时的“移动电源”,为片区内的居民和商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临时供电保障。
通过这一系列精细化的操作,整个施工期间,累计减少了超过1.2万户次的停电,实现了居民用电的“零感知”升级。许多周边群众甚至没有察觉到附近正在进行着如此大规模的电网改造工程,这一便民举措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03 “强筋壮骨”,为迎峰度冬筑牢“电力长城”
这项工程的顺利完工和投运,其意义远不止于完成了一项建设任务。它为故城县城区的电网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强筋壮骨”,带来了多方面的长远效益。
最直接的改变是城区电网供电能力的有效提升。线路的增多和结构的优化,使得电网的负荷分配可以更加均衡和合理,避免了个别线路因负荷过重而引发故障,为应对冬季取暖等用电高峰提供了充足的裕度。
其次,供电的可靠性得到了切实增强。新的网架结构下,一旦未来某一区域发生故障需要抢修,其停电的波及范围将显著缩小。同时,由于线路之间可以更灵活地相互支援,故障隔离和电力恢复的速度将大大加快,停电时间也将大幅缩短。
国网河北故城县供电公司的广交路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技术实践,更是一次生动的民生服务展示。它集中体现了国家电网在保障能源安全、服务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季用电高峰,这项工程的投运,将如同一条温暖的电流,守护着故城县千家万户的光明与温暖,为城市的平稳运行和居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强的电力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