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空中的恒星并非同一种颜色,细心观察便能发现,它们有的呈黄色、红色,有的则是白色、蓝色,宛如五彩明珠。恒星的颜色差异,核心原因在于其表面温度不同。
这一规律类似炼钢厂的钢水:钢水在高温时呈蓝白色,随温度降低,会依次变为白色、黄色、红色,最终成黑色。恒星也是如此,表面温度直接决定了其发光颜色,且不同颜色对应着明确的温度范围:
- 蓝色恒星:如参宿七、轩辕十四,表面温度在25000℃以上;
- 白色恒星:如天狼星、织女星,表面温度介于11500℃~7700℃;
- 黄色恒星:如五车二、太阳,表面温度在6000℃~5000℃;
- 红色恒星:如参宿四、心宿二,表面温度仅2600℃~3600℃。
有人会疑惑: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应是黄色恒星,为何白天看是耀眼的白色?
这是因为太阳离地球过近,强光让我们难以分辨其本色;若能到远离太阳的宇宙空间,就能看到它真实的黄色。而朝霞、晚霞的红光,是地球大气对太阳光折射时,红光偏角最大导致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