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起价背后:演出市场的契约精神去哪了?
枣林湾音乐节因艺人临时变卦,致使该嘉宾不能如期官宣而公开道歉。
双方从 8 月开始推进合作,经历了细节确认、报批材料提交、批文获取等一系列流程,10 月 1 日中午还在讨论舞台首秀的呈现效果,收到了艺人的宣传物料。
但仅仅只是几个小时之后,艺人团队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们以合作的条件不相匹配作为缘由,单方面地提出了提价的要求。
这种在官宣之前,十个小时突然进行反水的操作,从本质上来讲,是将违约这一行为,异变成了用于议价的工具。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背后,其暗藏着的谋划逻辑。主办方为了抢占宣传档期,不得不同时提前开启各项准备工作,像物料的制作,以及渠道的预热等环节。
而一些经纪团队,恰恰利用了临近时间节点、替换成本较高的现实情况,将主办方面临的时间压力,转变为自己在谈判中的有利条件。这并非健康的市场议价行为,而是借助信息不对称与时间差,实施的一种变相的道德胁迫。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行业生态的失衡。当艺人出场费可以占到音乐节总成本的 80%以上时,话语权的天平早已倾斜。部分艺人团队开始将自己置于规则之外,认为临时变卦是理所当然的市场行为。
但商业合作的前提是,双方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相应的风险,而不是一方始终占据主动权,另一方始终被动地去承受。
主办方公开发声,与其说是维权,不如说是在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演出市场不能成为丛林社会,不能是谁有知名度谁就可以为所欲为。当规则可以被随意践踏,当诚信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最终受伤的不仅是主办方和乐迷,还有整个行业的未来。
契约精神的缺位,会形成恶性循环。今天可以在官宣前十小时坐地起价;明天就可以在演出前一天临时爽约。当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常态时,愿意遵守规则的人反而成了冤大头。这种逆淘汰机制,不仅会让行业陷入互不信任的泥潭,更会使整个市场的运作成本飙升。
或许这次风波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商业合作并非强者对弱者的单方面施压,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以及契约约束的基础之上的平等交换。
当每个参与者都开始去计算,如何利用规则的漏洞来获取更多的利益之时,规则本身便会崩塌。演出市场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博弈技巧,而是对契约精神的重新敬畏。
没有契约精神的市场,注定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音乐节#枣林湾音乐节#毁约#坐地起价#明星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