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对华开战要先学会挨揍,美国人发现美军面对解放军的最大困境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近日刊发的一篇文章,道出了一个让美军愈发不安,却近乎无解的现实:如果与中国开战,美军首先必须学会的,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近日刊发的一篇文章,道出了一个让美军愈发不安,却近乎无解的现实:如果与中国开战,美军首先必须学会的,是如何在解放军排山倒海的第一波打击中“活下来”。

这篇文章指出,战争前48小时将异常惨烈,美军所有海外基地、补给点和指挥系统都可能被中国的导弹与无人机群打瘫。这标志着,美军引以为傲的“速胜”战略,在面对中国时已然失效,其核心困境在于:进攻端难以突破,防御端漏洞百出,而更深的危机则藏于国家的战争韧性之中。

一、“三基”导弹优势:解放军掌握“发现即摧毁”的战场铁律。

美军在西太平洋上面临的最大困境,源于解放军在打击体系上建立的非对称优势。中国凭借全球最庞大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家族,日益壮大的海基巡航导弹与高超音速导弹力量,以及不断发展的空射导弹平台,构成了覆盖第一、第二岛链的立体化精确打击网。这套“三基”导弹体系,使得“发现即摧毁”在现代战场成为现实。

更让美军棘手的是攻防技术的失衡。在弹道导弹与高超音速导弹领域,防守方的技术迭代速度,永远落后于进攻方。而美军自身因为高超音速武器研发滞后,连进行对等测试、从而发展成熟防御技术的机会都少之又少。这种攻防能力的代差,意味着在开战初期,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固定基地与大型水面舰艇,将沦为只能“挨揍”的活靶子,反击能力非常有限。

二、反隐身体系对比:中国攻防兼备,美军防御“裸奔”。

中美在隐身攻防领域的建设,是这种困境的另一个缩影。中国为应对美军的隐身威胁,早已建立起全球最完善的反隐身雷达网络与综合防空体系。然而,当中国也装备了歼-20、歼-35以及隐身版直-20等强大的隐身作战力量时,美军在对应的防御体系建设上却几乎是毫无建树。这种“单向透明”优势的丧失,让美军在未来战场上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三、产能与韧性:美国学不会“一直挨揍”。

即便美军开始转变思维,学习如何在重创后继续战斗,但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几乎无解,那就是中美在战争潜力和国家韧性上的巨大差距。

首先是工业产能鸿沟。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自主可控的工业体系。一旦进入战时状态,民用产能可以迅速转化为军需生产,导弹等关键武器的产能将是美国的数倍乃至数十倍。而美国的国防工业供应链高度依赖全球外包,关键部件存在“断供”风险,根本无法支撑一场高烈度的消耗战。

其次是战略纵深与恢复力。中国拥有巨大的地理纵深和弹性的基础设施。沿海基地遭受打击后,中西部仍能承担指挥与生产任务。反观美军,其在西太的核心基地高度集中于关岛、冲绳等几个易受攻击的“孤岛”,一旦被毁,修复极其困难,漫长的海上补给线更是脆弱的生命线。

还有社会与政治的承受力。美军的战略文化建立在“零伤亡”和心理优越感之上,可以打别人,但无法承受自己被痛殴。其政治体制的短视和社会内部的严重分裂,使其缺乏长期承受重大伤亡和战争失败的心理与政治韧性。一旦航母被击沉、基地被炸平,美国内部更可能出现的是系统性的政治崩溃,而非举国一致的顽强抵抗。

所以,美国现在的舆论开始强调“防御思维”和“恢复能力”,这并非战略创新,而是霸权衰落后迫不得已的自我保护反应。其逻辑正从“我们如何欺负别人”,转变为“我们能否扛得住揍”。

然而,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是:中美之间的大战大概率打不起来。因为美国的行动逻辑一贯是“欺软怕硬”,它只会挑选能碾压的对手,而从不会主动挑战一个会让自己遭受不可承受之重创的强者。中国强大的核威慑、完整的导弹打击体系和庞大的战争潜力,使得任何对华正面的冲突,都意味着美国全球霸权的终结。美国真正害怕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天下无敌”神话的破灭,并由此导致的霸权体系的土崩瓦解。

好,今天的话题就谈到这,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