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智术高超,远胜李林甫、秦桧,弄权乱国,极能惑主的两位“蓝脸”名相!

说起古时候将历代王朝推向“衰亡”的乱国奸臣,特别是那些有名的弄权奸相,一般人都会想到唐朝的李林甫、杨国忠、元载、李逢吉,

说起古时候将历代王朝推向“衰亡”的乱国奸臣,特别是那些有名的弄权奸相,一般人都会想到唐朝的李林甫、杨国忠、元载、李逢吉,宋朝的蔡京、秦桧、史弥远、贾似道之辈等等。然而在史书之中,还有几位宰相不但奸恶至极,甚至“面目可怖”,视若猛鬼,却深得天子隆宠,位极人臣,身当宰辅,手屋天下之威权,一心贪图无边富贵,残害忠良,排除异己,完全不顾江山社稷之安危,使天下之人痛恨切齿,比起李林甫、秦桧、史弥远这样“智术与能力皆不凡”者,更加可怕!

如此面相且最奇葩者,恐怕也只有这样二人,同号为“蓝脸宰相”,一个是中晚唐时期的卢杞,一个是南宋末年的丁大全。史书上都说二人“面色青蓝,形如鬼蜮”,不知道历史上还有没有这样的第三人,熟知史册的朋友们可添叙一番。卢杞是滑州灵昌人,即今河南滑县一带,他是一个连郭子仪这样的盖世名将都会心生惧意的奸相。

在后世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文天祥都曾给了他极大的差评。他残害忠良,迷惑皇帝的本事,完全不低于秦桧,如果当时郭子仪情商略低一点,都会落得和南宋岳飞一样的下场。而且即便是在被贬官的情况下,甚至后来获罪离世,他都能让皇帝对他“痴心难改”,怀念不已,恐怕李林甫、蔡京、秦桧远不能做到这个地步。他对勤王名将李怀光的各种构陷与加害,最后使李怀光被迫叛乱,走向杀身殒命的过程,恐怕秦桧的“莫须有”在其面前都要自叹不如。

还有后来的南宋丁大全,像是“卢杞转世”,在南宋余晖将熄的时刻,更加雪上加霜,当时天下人都倍感社稷将倾,于是发出了“阎马丁董,天下将亡”的哀叹,阎者,得宠的阎贵妃,马者,奸臣马天骥,董者,阉宦董宋臣,丁者就是这位丁大全,这四人勾结在一起,明明已经发兵复仇,灭掉金国的宋理宗,原本可以像汉光武帝、唐肃宗一样中兴宋室,结果被身边这群宵小之徒搞七搞八,弄得坐享四十年江山的理宗皇帝越到晚年,越是一塌胡涂,最后白白错过了力挽危局的大好形势,这个丁大全真是罪不可恕。

然而唐之卢杞,宋之丁大全,这二位“蓝脸奸相”,手段相比,谁又更加厉害呢?今天小编就专门来讲一讲卢、丁二相之生平,看看他们的结局究竟都是怎样,是否都能叫后世天下大快人心?

先说唐之卢杞,字子良,他是唐玄宗年间号为“伴食宰相”的卢怀慎之孙,卢怀慎当时与名相姚崇为同僚,因为事事不及姚崇,所以被当时之人说成是陪着姚相吃饭相爷,这才有了“伴食”之称。卢杞的亲爸爸名叫卢奕,则是唐玄宗天宝末年时的东台御史中丞,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东都洛阳被安禄山攻陷,卢奕却死活守着自己有司衙门不肯逃跑,结果遇害。卢杞因此有了“门荫”之恩,唐肃宗任命他在率府兵曹做解褐清道的工作。

后来一代名将、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征召他来做了军中掌文书的主簿,后来又担任过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最终以生病而免职。再后来又入朝补缺做了鸿胪丞,后又晋升为殿中侍御史、膳部员外郎,好不容易才外放做忠州刺史,到了荆南,又拜谒了节度使者卫伯玉,卫伯玉并不喜欢这个人,卢杞只好称病回到了京师长安,他又担任了刑部员外郎、金部吏部二郎中。

卢杞相貌丑陋,面色呈现出蓝色,人们都把他当鬼一样看待。他穿很烂的衣服,吃很差的食物,一点也不以为意,人们当时还认为他能承嗣他亲爷爷卢怀慎的清廉和高节,也没有真正读懂他的内心。他非常有口才,后来又外放做了虢州刺史。

唐德宗建中年初,被朝廷征如做了御史中丞。当时“再造大唐”的尚父郭子仪生病了,百官都跑去问候,郭子仪则非常随意,甚至身边的姬妾侍女都不用屏退她们,进行回避。

而当他听说卢杞到来时,吓得赶紧让这些女子全都躲到屏风后面不能出来,自己独自一人坐在茶几旁来接待他。卢杞离开时,郭府的家人问子仪为什么要这样?郭子仪答道:“我郭某人从安史之乱开始,辅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中兴大唐,甚至代宗、德宗两代君王都公开说我有再造王室之恩,我没有怕过任何人,可今天这个卢杞形象丑陋,内心却非常险恶,要是留这些轻浮没见识的女子在我身旁观看,她们必定会在左右笑起嘲笑之声,若这个人得到了天下的大权,恐怕我们郭氏一族都要灭门了!”

后来卢杞做了纠弹百官,替皇帝顾问各项事务的职位时,他在御前论说、奏请都深得天子称赞,于是被晋升为了御史大夫,还没过十天,皇帝又晋升他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就相当于宰相了,可当他高居相位之后,就开始忌能妒贤,而且非常阴险,喜欢奉迎天子,陷害忠良,那些小官只要不依附他的,就必被他置于死地,他又在朝廷起势立威,想要久握大权。

大臣杨炎认为卢杞丑陋不堪,又没有见识,却与他同处台司做宰相,心中非常不悦,卢杞立马跑到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杨炎于是被贬到崖州去了。唐德宗李适因为兵变,吓得巡幸奉天,大臣崔宁流着眼泪在德宗面前论说当时的形势,卢杞听了非常厌恶,于是向德宗说崔宁的坏话,说他与叛臣朱泚发了誓,订了盟约,所以才这么迟来到皇帝身边,结果崔宁很快就被多疑的唐德宗所斩杀。

卢杞又非常厌恶颜真卿总是在皇帝面前直言,他就让唐德宗命其做为朝廷奉使前往不臣藩镇李希烈那里宣旨,结果颜真卿被活活缢杀。起初京兆府尹严郢与杨炎有嫌隙,卢杞于是破格提拔严郢做了御史大夫专门来对付杨炎,杨炎被贬后病逝,卢杞过河拆桥,又开始厌恶严郢,又想办法将人家驱逐出去。

宰相张镒忠正有才,唐德宗非常信任他,可卢杞却非常厌恶其人,这时候叛王朱滔、朱泚兄弟不和睦,朱泚手下有一个判官叫蔡廷玉者,就拼了命地在朱滔面前离间他们兄弟,气得朱滔直接上书皇帝,请求斩杀朱泚。后来蔡廷玉被贬,殿中侍御史郑詹派出官吏来监视和押送蔡廷玉,廷玉于是投水自尽。

就因为这件事,卢杞上书言道:“陛下派郑詹去捉蔡廷玉,结果朱泚疑心了天子的诏书和圣旨,这就是郑詹没有把事情办好,请三司捉拿郑詹拷问,对这件事御史一定要有作为,作为大夫一定要完成王命,所以请求一同捉拿失职的严郢!”原来郑詹与张镒是好朋友,每次等他伺候卢杞白天午休入眠,他就到跑到张镒那里去议论时事,这一切其实卢杞全部都知道。

后来有一天,卢杞假装睡得很熟,等到郑詹跑去和张镒说话,卢杞突然冲到张镒的书阁当中来,吓得郑詹赶紧躲避卢杞,卢杞又故意与张镒谈机密之事,张镒说道:“其实殿中郑侍御也在这里,卢相国就不要说这些机密之事了!”卢杞假装大惊失色道:“我刚才所说的话,确实不宜让别人听到啊!”当时三司使才将郑詹、严郢捉拿,最后严郢被贬为驩州刺史。不久之后,张镒也被罢相,外贬去做凤翔节度使去了。这都是卢杞阴险嫁祸,形同贼物之功也,他做人做事基本都是如此。

李揆是之前的旧臣宰相,卢杞害怕唐德宗会复用其人,吓得赶紧派遣他出使吐蕃,天下之人听说之后没有不扼腕痛恨与悲愤的,然而却没有人敢言。户部侍郎、判度支大臣杜佑,得到了唐德宗的恩宠与照顾,也被卢杞所诬陷,最终被贬做了饶州刺史。

起初,唐德宗即位,提拔崔祐甫为宰相,他就喜欢任用那些道德高尚,为人宽大的人来朝廷做官,也以此来弘扬天子的威德,所以建中初年,朝廷的声名非常好,百官之间气氛也非常和蔼,海内的子民们因此都盼望着恢复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等到卢杞为相的时候,他却时时暗示皇上要以刑名之术来整肃天下。

起初,李希烈奏请征讨梁崇义,崇义被诛杀后李希烈居然反叛朝廷,将淮右、襄邓之地的郡邑全部都占领了,恒州的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之后,其子李惟岳抢走了节帅的天子符节与御赐黄钺,然后与藩镇田悦缔结盟约,以抗大唐王师,从此河北、河南接连不息有战事兵祸。度支使杜佑预计天下诸道用兵的月费将有一百余万贯,京师御用帑库中的储蓄也支撑不了数月,但如果能拿出五百万贯,方可开支半年,则用兵消灭那些藩镇是可以成功的。

卢杞则以户部侍郎赵赞为判度支大臣,赵赞却在理财方面一点办法也没有,几乎到了计无可施的地步。他就与自己的徒众太学员博士韦都宾等谋划在京师进行搜括,他们以为钱财的聚集,必定在于富商,只要京师富商愿出钱万贯者,便留他们万贯家财在长安乐业安居,他们家中多余的财产,则以官府的名义借走,以供给大唐王师,这样就可以轻轻松松搜括五百万贯军费来。

唐德宗听了他们的计策,认为可行就允许了,他们还约定等到平定天下藩镇罢兵之后,官府就把借的钱都还给富商。圣旨下达之后,京兆府少尹韦祯立马奉诏行督责之事,他用法极为严峻,长安尉薛萃则派人兵卒乘车出巡,在街市上搜人财货,如果行人报说不实,就立马鞭打用刑,百姓们不胜痛楚,四处喊冤,甚至还有人被迫自缢身亡,京师喧闹得就像有盗贼横行一样。

最后整个长安的富户田宅、奴婢全都算上,估价才有八十万八贯钱。后来他们又搬来许多柜子将百姓们的所贮藏的钱货和粟麦都算上,将百姓的家底强行借走四分之一,然后封其柜窖,以备后用,整个长安的军民气得全体罢市,百姓成千上万相率跑到官府上拦截宰相的车马来诉冤。

卢杞起初还在表面上对百姓进行抚慰,后来没办法阻止他们上前,就吓得赶紧驱车逃回府去了。后来搞七搞八,才总共搞出了二百万贯钱,唐德宗得知卢杞他们弄得百姓怨声极大,就赶紧下诏罢除此事,然而王师常年在外征讨,每天都需要大量的供给。

明年六月,赵赞又想尽各种办法来捞钱,天下更加怨怒,等到十月份的时候,泾原的兵马发生了哗变,他们甚至进犯天子,乱兵在街市上大骂卢杞。吓得唐德宗逃奔到了奉天,这都是卢杞造成的恶果,所以当时天下人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视卢杞为仇人。

唐德宗在奉天又遭到了朱泚的围攻,大将李怀光从魏县跑过来勤王,他就对王翃、赵赞说道:“我李怀光多次发出叹息和悲愤之声,我认为宰相在皇帝面前谋议对天下藩镇用兵,而朝廷理财导致对天下百姓的税赋非常繁重,京兆尹又非常刻薄,军粮不济,天子的车驾都被兵变吓得逃出了长安,这是卢杞等三位宰辅大臣之罪也!如今怀光我勋业崇重,圣上必定能对臣开诚布公,询问得失,如果总是让卢杞一人来讲话给陛下听,这样天下岂不要完蛋的么?”

王翃、赵赞就把这话告诉卢杞,卢杞大为震骇,惊惧不已,过了许久他才冷静下来,然后假装从容向唐德宗上奏言道:“李怀光勋业太大,我们大唐宗社都要依赖他,臣闻叛军已经破胆,皆无守城之心,如果借助李怀光的兵威,可以一举击破贼城,就可以许他前来朝觐,到时候必定要赐御宴给他享用,赐宴之后则必留连他于宫中,到时候还不好收取他的兵权么?要是这时候叛军得到京城,京城的一切都那么完备,即便勤王之师来了,也很难夺回来,不如现在就命李怀光乘胜进兵收复京城,以他的破竹之势,必定不会有失也!”

唐德宗深以为然,立马下诏命李怀光率众屯兵于长安城外的便桥,要他立马指挥诸路军马齐头并进,入京勤王。李怀光接到圣旨之后,虎威大怒,从此就有了谋反异志,唐德宗想了半天才醒悟过来,这是卢杞想要陷害李怀光,迫使他功高震主来反叛朝廷。一时间天下非议卢杞的声音四处喧嚣,所有人都归咎于卢杞的奸恶。唐德宗只好贬卢杞为新州司马,白志贞为恩州司马,赵赞为播州司马。不久遇到天下大赦,卢杞被改任吉州长史,他在贬所还对人夸下海口言道:“吾必再度入京为相也!”就在这一天,唐德宗传旨晋升卢杞为饶州刺史。

给事中袁高在宫中值夜班,他要起草下达给卢杞的圣旨,于是就拿着草诏前来拜谒宰相卢翰、刘从一说道:卢杞为相三年,阴险至极,还到处诬陷能臣,排斥忠良,凡是听从他指挥,受他摆布,归附他的小人,他站着吐口唾沫就能让对方直上青云做大官,对他看不顺眼的人,都是睚眦必报,顾盼之间就能将对方置于死地,被他害死的人都能挤满山谷沟壑了。

他非常傲慢,又悖逆无德,反乱天常,使唐德宗陛下的銮舆逃到了奉天,天下疮痍满地,全都是卢杞一人所为!他却可以幸免于诛戮,皇上只能给了他贬黜的处分,不久又要晋升到就近的地方,还更改为大郡给他治理,这真会叫天下人都失望的!现在只有宰相大人你们能赶紧上奏此事,天下事尚有可救也!

卢翰、刘从一听了之后,却非常不高兴,于是改命一个舍人来草拟这个诏书。第二天诏书下达的时候,袁高依旧拿这件事在御前奏说道:“卢杞做宰相,极其恶劣嚣张,三军将士都恨不能食其肉,百官卿士对他的嫉仇也到达了顶点!”

谏官赵需、裴佶、宇文炫、卢景亮、张荐等都一齐上书言道:臣等伏在地上,就是想说如今那个吉州长史卢杞,他外表非常虚伪,装得很俭朴的样子,这个人内心藏着奸邪,他三年掌握着天下大权,百官都失去了秩序,他厌恶忠直官员,对正义之士也百般丑化,他祸乱大唐,灭绝人伦,天地神明都知道他干的坏事,蛮夷与华夏将把他同弃之,以往他做过的所有的事,都可以上奏给皇帝听闻。

自卢杞为相,要员重臣们,大多数人一个月都不敢有什么事向皇上汇报,百官整天惴惴不安,常怀危惧之心,等到京师再次沦陷,天子车驾逃了出去,陛下这才幡然醒悟,在出逃路上,下诏说,忠臣之言被拥堵在外,寡人完全听不见,整个朝野都对老卢侧目,而忠良之辈还在相互激励和劝勉,内外大为欢欣,如今陛下却突然又要复用卢杞为饶州刺史,天下众人实在失望,这真不是什么好事!臣听说天子君临万姓,就要会很好地处理天下事务,万姓之所以愿意载着天子,是天子知民心也!倘若陛下再让这样的巨奸得宠,一定会失掉天下万姓之心,乞求圣上收回成命,不要做出这样不对的任命。

唐德宗看了之后,没有做出任何回答。谏官又在御前论说道:卢杞蒙蔽天听,紊乱大唐典章,致使纷乱国危,这都是卢杞造成的,他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贪官,天下人都要将他唾弃,自从陛下要再其人再加提拔重用,天下忠良痛骨,士林寒心,臣昨天剖肝上奏此事,冒死都不恐惧,就希望陛下圣明回改,使天下群情快意。

如今天下人都有拳拳忠心,大家都不愿意奉这样荒唐的圣旨,百姓非议沸腾,行路之人都为之惊叹和嗟讶。而卢杞无良,到了天下人恨他到这种地步了!伏乞陛下顺从众望,永弃奸臣,他若能幸免诛杀,就足见天子明鉴大恩,如果还要特加荣宠,恐要造成大祸,臣等都是谏司大臣,所以才敢陈述这样的狂言瞎语!

给事中袁高又再一冷饮坚持自己的谏言,一步也不退让,气得唐德宗只好将卢杞改任澧州别驾。第二天在延英殿,唐德宗对群臣说道:“寡人想要给卢杞授予一个小州刺史,可以吗?”李勉答道:“陛下要给卢杞一个大郡也是可以的,可你也要想想这与让天下万民失望相比如何?”唐德宗说道:“你们都说卢杞是奸邪,寡人为何不知道呢?”李勉答道:“卢杞奸邪,天下人皆知,唯独陛下不知,这才是其人奸邪的厉害之处啊!”

唐德宗听了之后默然良久,散骑常侍李泌又上前来说这件事,唐德宗说道:“卢杞之事,寡人可以准袁高所奏吗?你认为怎样呢?”李泌跪拜而言道:“多日来外间之人都在窃议,说陛下与汉桓帝、汉灵帝这样的昏君一样,可臣今天亲自承接了圣旨,才知道尧舜都比不上陛下呢!”唐德宗听了大悦,立马对他进行了抚慰和勉励。不久之后,卢杞活活忧病而卒在于澧州。

卢杞的儿子名叫卢元辅,字子望,少年的时候还是非常清高的一个人,且在地方上都有点名声,他考上了进士,被授崇文馆校书郎,后来唐德宗非常思念卢杞,就让手下寻找他的后人,最后找到卢元辅,特恩官拜左拾遣,后又晋升为左司员外郎,还做过杭州、常州、绛州三个地方的刺史。后来他在地方官之中考核成绩最高,被征召做了吏部郎中,后来又晋升为给事中,又改任刑部侍郎。

不久他又从兵部侍郎的职位上外放做了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镇国军节度使等职,后又复任兵部侍郎,卢元辅则是一代贤臣,他的名节都著称于史册,他非常俭朴又正直忠贞,为官清廉,继承了祖上的门风,天下人也没有以其父卢杞的丑行来连累他,天下士子都归心于他,并赞美他。

卢元辅在唐宣宗大和三年八月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卢杞虽然奸恶盖世,但他有这样的儿子,多少能为他挽回一点声名,实在来说,这已是万幸。卢杞去世后,又过了一百二十二年,唐朝才灭亡,不得不说尚武之风猛烈的大唐,生命力着实顽强!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南宋之丁大全,其人字子万,镇江人,他的脸和唐朝奸相卢杞一样是蓝色的,宋理宗嘉熙二年他中了进士,出任了萧山尉一职。宋理宗巡视将帅驻地,安抚使史岩之等众人都退去,独留丁大全在营中,对他百般厚待,并认为他将来必有大用。史岩之是权相史弥远的第三子。

丁大全的老婆是某皇亲家中的婢女,所以他才得以攀缘取得天子恩宠之位。他一心服侍内侍宦官卢允升、董宋臣。后来官拜大理司直、添差饶州通判,不久又被征召到京师临安做了太府主簿,后又调任尚书茶盐所检阅江州分司大臣,后又兼任枢密院编修官,再到后来又官拜右正言大臣兼御前侍讲,当时他还非常害怕到皇上跟前做事,就推辞了这个要职,不久又改任右司谏大臣,兼任殿中侍御史。侍御史虽说也在御前,但侍讲在皇上面前要多动嘴皮子,容易出错,丁大全那时还是太过谨慎,没有自信。

再到后来,他还是被晋升为侍御史兼御前侍读,比侍讲还是差个档次,不容易出错。没过几天,他又上书弹劾丞相董槐,董槐是一位懂兵法有能力的贤相,丁大全的奏章还没有被宋理宗批下来,他大半夜私自调集临安的隅兵,这个“隅兵”是什么兵?也有作“省兵”者,是何兵种也?

这些隅兵手持白刃奉丁大全之命围住了董槐的府第,然后他拿出“台牒”迫使董槐出来,一边命令,一边欺骗,将其驱赶上轿说要押送至大理寺,想用这个办法来恐吓董槐就范。过了没多久,轿子送到临安北关的时候,丁大全又命众人将董槐丢弃在荒野,然后大叫几声,所有人都散了去。

董槐只好自己慢慢走到了接待寺,这时候宋理宗罢相的诏命这才批了下来,而丁大全从此志高气傲,骄纵到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道路上的人们都对他侧目而视。不久,他又晋升为右谏议大夫,进位端明殿大学士、佥书枢密院事,又封丹阳郡侯,再进位同知枢密院事兼临时副宰相之职。宝祐六年,官拜常务副宰相。四月,正式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丹阳郡公。

起初,丁大全任命袁玠做了九江制置副使,可这个袁玠又贪婪又刻薄,经常逮捕九江地区各大湖中的渔夫、土人还有豪强,催促他们上缴好处金钱。当地土豪后来发了怒,于是聚集众人乘着渔舟渡江北上来战,太学生陈宗、刘黼、黄镛、曾唯、陈宜中、林则祖等六人,吓得赶紧跪在宫门口上书弹劾丁大全。而御史台的谏官翁应弼、吴衍都是丁大全的鹰犬,他们很快控制了太学,并将上述太学生全部驱逐。

开庆元年九月,丁大全被罢相,但他还是挂着观文殿大学士的职务前往镇江府做判官,中书舍人洪芹言道:“丁大全是一个鬼蜮之徒,只会搞钻营,又喜欢引来凶恶之人为官,陷害忠良,堵塞言路,浊乱朝纲,臣乞求将他远窜到不毛之地,才能以伸国法,以谢天下!”侍御史沈炎、右正言曹永年也相继上书要皇帝这么做。

监察御史朱貔孙复也说道:“丁大全奸诈狡猾且阴险,他狠毒、贪婪又残忍,他假借陛下的刑威大权来钳制天下人之口,又挟用陛下的爵禄来收拢天下之财!”监察御史饶虎臣也论说了丁大全的四大罪行,分别是:绝言路、坏人才、竭民国、误边防。宋理宗这才气得发狂,于是削夺其官。景定元年,宋理宗下诏命他做中奉大夫,赶紧退休回家。后来有谏官说,乞求陛下远窜奸臣不得失去刑法的威严。这才使得宋理宗又下诏将他流放到南康军居住。台谏大臣再上书请追贬其三官,最后又移送到南安军看管。

第二年,监察御史刘应龙又奏请将丁大全追加贬窜,最后又被追削两官,移窜至贵州团练使。在当地丁大全与贵州太守游翁明失态与酒宴之上,游翁明很快上书说丁大全在当地私造弓箭,想要与西南土蛮勾结欲行不轨。朱禩孙也将这件事上奏到了朝廷。第二年,宋理宗又将丁大全移往新州。太常少卿兼权直舍人院事刘震孙又奏请将其移送到海岛上。四年正月,将官毕迁来将其护送,船过藤州,丁大全被毕迁挤下水中溺死。

丁大全在淮西做官的时候,总领大人郑羽富甲吴门,丁大全就想和他结交,结果被郑羽所拒。后来他就令谏官卓梦卿上书弹劾郑羽,最后抄了他的家,丁大全曾为儿子丁寿翁聘娶新妇,结果见面的时候发现儿媳妇太美艳了,最后居然自己娶做了妾室,就像春秋时楚平王夺太子建的秦宗室之女一样,这件事一直被世人认为是很丑陋的事情。

丁大全被杀后,短短十六年后,南宋就覆灭了,比起卢杞病逝,唐朝还延祚了一百二十二年,真是天渊之别!卢杞害李怀光,使大唐痛失名将,丁大全逐董槐,使南宋再无救时贤相,两人之危害谁更大呢?至此,看官们,你们认为同为“蓝脸宰相”的卢杞与丁大全相比,二人之高下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