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国潮”消费新范式:从“符号狂欢”到“文化续脉”

过去六年,国潮经济规模从1.23万亿元跃升至2.29万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股浪潮背后,是居民收入提升奠定的消费

过去六年,国潮经济规模从1.23万亿元跃升至2.29万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股浪潮背后,是居民收入提升奠定的消费基础、政策精准扶持营造的良好环境、Z世代表现出的文化自信与个性化需求,更是产业融合创新打开了想象空间。然而,光鲜数据潜之下藏着深层危机。

物以载道,器物之魂不在形制,而在精神传承。国潮经济的本质是“智潮”而非“物潮”,其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符号堆砌的厚度,而在于文化转译的深度。当下,国潮经济正陷入“繁荣性坍塌”的困局:百亿重建的古街沦为拍照背景板,青花瓷纹样成为众多品牌的公共素材;国潮主题景区遍地开花,却难掩高同质化率与低复购率的残酷现实。这背后,是文化主体性缺失导致的价值空心化。

一、繁荣下的隐忧:国潮经济的三大困境

符号通胀消解文化独特性。标志性文化元素(如青花瓷)被数百个品牌滥用,从几十元的廉价摆件到上千元的高端用品,过度泛滥使得这一元素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同质化竞争让许多国潮品牌陷入“符号搬运”的陷阱。

地产化主导下的内容空心化。开发模式“重形轻魂”让国潮项目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某古镇明清街改造项目投入巨资复刻古建筑,却忽视了文化内容的填充,商户年置换率高居不下,多数店铺售卖着全国通用的钥匙链、明信片等纪念品。

文化贫血与传承断层。文化是国潮的“根”,而当前国潮经济正面临“根脉松动”的危机。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停留在浅层,多数国潮项目仅聚焦美食、服饰等直观元素,缺乏对历史文脉、民间智慧的深度探索,导致国潮产品“有颜值、无内涵”;另一方面,非遗传承面临严重断代,年轻群体因非遗技艺学习周期长(如苏绣需3~5年才能掌握核心技法)、初期收入低,参与热情锐减,青年学徒流失率居高不下。

这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是文化的降维——我们将千年的智慧压缩成了可供拍照的视觉符号,将深厚的传统简化成了可以快速复制的商业模板。当我们热衷于建造更多的“国潮大楼”时,却忘记了培育能够赋予这些建筑以灵魂的“国潮大师”。正如梅贻琦所言:“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唯有将“大师生产力”转化为“文化资本”,才能突破国潮经济的发展瓶颈。“国潮”不是一场关于过去的化妆舞会,而是一场关于未来的思想浪潮。

二、价值重构:从符号搬运到价值创造

破解国潮困境的核心,在于跳出“符号挪用”的浅层思维,以文化思维驱动深度价值创造,让国潮从“卖符号”升级为“卖文化”。

历史文脉的活化与转化。破解符号通胀,需系统梳理地方文化基因(传说、方志、工艺),完成传统的现代化转化,让传统文脉与现代需求共振。通过建立工艺数据库、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教学也同样重要,既能实现技艺的活态传承,更能为创新提供素材,避免国潮设计陷入“东拼西凑”的混乱。

专业力量赋能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离不开专业视角的加持,引入“驻地艺术家/学者”制度、设立“美学研究所”,为品牌注入深度文化基因,成为国潮掌握“话语权”的关键举措。专业人才以多元视角激活传统文化,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这不仅能避免国潮设计的“同质化”,更能让国潮美学形成独特风格,在国际市场中树立辨识度

三、体验升级:从场景消费到价值共生

国潮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建立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让产品超越物质属性,成为文化的载体。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背后的文化叙事与情感寄托,这种价值认同构成了品牌的核心护城河。

上海欢乐谷 图源:乐游上海

构建价值金字塔,让文化融入消费日常。注重礼之仪轨,聚焦传统礼仪的现代转化,让消费者在仪式感中感受文化;注重思之传承,挖掘历史元素的现代意义,让消费者在使用中触摸历史;注重美之浸润,将传统美学融入日常场景,让消费者在生活中感知美学。

消费者共建,让文化“活”在参与中。一方面,沉浸式体验让消费者从旁观者变为文化参与者。消费者在工匠指导下亲手制作陶艺、剪纸,深度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这种体验带来的认同感远非单纯购买可比。一方面,社群运营深化,通过社群(微信、抖音)聚集爱好者,举办读书会、穿搭赛答等活动。用户在分享交流中深化文化认知,品牌则依据反馈优化产品。这种共生关系,既提升用户忠诚度,也为文化注入持续传播动力。另一方面,数字孪生——用区块链为每件作品生成“身世二维码”,扫描即可观看匠人访谈、原料产地、工序3D拆解,文化透明度等于品牌溢价。

四、生态再造:构建国潮可持续发展体系

国潮经济要实现长期发展,需构建完整生态系统,让文化思维贯穿产业全链条。

文化引领,筑牢国潮“精神内核”。任何事业的繁荣,核心支撑是人的创造力而非物质载体。打造“国潮书院”,它可以是一座实体存在的现代书院或公共文化空间,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论坛、艺术展览,成为思想家、艺术家、学者与公众交流的场域。书院之“大”,更在于其精神的引领力。它是一种弥散在城镇空气中的精神气质——鼓励创新、包容多元、崇尚思考。同时,聚焦于“人”的培养。为年轻设计师、手工艺者、品牌主理人提供系统性课程,内容涵盖传统工艺、品牌管理、商业创新等,目标是培育“既懂传统,又通未来”的新一代大师,为国潮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核心人才。

南翔国潮大会 图源:上海嘉定

制度保障,破解国潮发展“壁垒”。建立“文化健康指数评估体系”,将非遗活态传承率、文化内容创新度等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建立“创作者优先”的流量分配原则,将更多的流量倾斜给真正有深度的原创内容。在国际层面争取定价权,比如在纽约设立文化交易所,拍卖非遗数字版权、国潮IP授权,让中国国潮摆脱“廉价代工”标签,掌握文化价值的国际话语权。

技术赋能,拓宽国潮“发展边界”。数字时代的技术创新,为文化传承与消费升级提供了新路径。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非遗数字版权,精准追溯IP使用轨迹,确保创作者权益;通过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则优化文化传播——智能推荐系统根据用户兴趣推送国潮内容(如为喜欢汉服的用户推荐传统礼仪课程),提升文化触达效率。这些技术不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更能创造全新的消费场景。

跨界融合,打开国潮“想象空间”。国潮经济的未来在于打破边界,实现多领域的深度合作。+教育,推出“国潮课堂”,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科技,研发具备文化元素的智能硬件产品;+国际,共同开发融合东西方美学的联名系列。这种跨界不仅拓宽了国潮的市场边界,也为其注入了更多元的文化内涵。

结语:我们必须警惕“古镇日新而内容未增”,真正的国潮,是智慧的潮流,是思想的浪潮,是让传统文化在百姓日用之间重获新生的力量。它要求我们超越产业狂欢的喧嚣,肩负起文明续脉的使命。唯有把“文化”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完成“大师生产力→文化资本→商业编译器”的闭环,才能把“国潮”从风口升级为一种可持续的文化现象。

原创作者:“上海转型发布”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