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势头强劲。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正以148%的同比增速领跑全球。在产品形态方面,智能眼镜持续快速迭代:从早期以音频交互为主,逐步发展出支持拍摄功能的多模态体验,再到单绿色显示的AR眼镜初步落地。各大品牌也在不断探索未来形态——全彩AR眼镜已成为行业公认的下一阶段竞争焦点。
音频眼镜开路,轻量化尝鲜
智能音频眼镜是智能眼镜赛道的 “开山鼻祖”,也是让消费者快速接受这一新品类的关键。这类产品以 “蓝牙主控芯片 + 麦克风 + 扬声器 + 电池” 的极简组合,实现了通知播报、通话、听音乐等基础功能,再通过接入AI大模型拓展自然语言交互场景。

(图:音频眼镜)
其核心优势在于极致轻量化,相比普通眼镜仅增重10-20g,续航表现出色且价格亲民,华为、米家、华强北等产品成为市场主流选择。对厂商而言,成熟的供应链的让产品快速迭代,多样的镜框设计也能满足不同风格需求。
但受限于功能单一,音频眼镜更像是“过渡性产品”。随着用户对智能交互需求的升级,它逐渐完成了市场教育使命,为后续产品形态铺路。
无显示拍摄眼镜崛起,成为爆款主流
在Ray-Ban Meta系列销量突破200万台的示范效应下,“音频+拍摄” 成为当前市场的主流形态。通过新增摄像头模组,产品打破了单一音频交互的局限,既支持第一视角拍摄、直播等社交场景,又能结合多模态AI大模型实现视觉问答、物体识别等实用功能。

(图:拍摄眼镜)
这一形态的爆发,带动了产业链的技术分化。头部品牌如Meta采用骁龙AR1平台打造高性能体验,初创企业则通过 “蓝牙MCU+ISP芯片” 的组合控制成本,恒玄2800+研极微ISP、MTK+恒玄2700 等多种解决方案并行出现。
不过,摄像头模组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产品重量增至40-50g,连续拍摄续航仅0.5-1小时,镜框设计也因内部走线受到限制。为此,厂商纷纷推出眼镜舱、电池颈环等补能方案,平衡体验与实用性。
单绿AR过渡,全彩AR时代加速到来
当 “音频+拍摄” 成为市场标配,AR显示技术的突破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目前,单绿显示AR眼镜凭借成熟的技术路线,已实现初步落地,在导航、信息提示等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图:单绿显示眼镜)
而真正的行业角逐,已逐步聚焦于全彩AR眼镜。作为AI眼镜的终极形态,全彩AR不仅需要解决光学显示、重量控制、续航平衡等技术难题,更要构建完整的应用生态。双目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让全彩显示从概念走向现实。某品牌也凭借此技术组合近期完成的C轮融资更是创下年内行业单笔最高金额,将持续加码全彩AR研发。
千亿赛道的市场爆发
IDC预测,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突破 4000万台,中国市场五年复合增长率达55.6%,千亿元级市场空间逐渐清晰。当前,“百镜大战” 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小米、百度、阿里、字节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2025年1-10月新品发布超30款,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

未来的竞争,将围绕三大核心展开:核心技术突破(光学、芯片、电池)、生态构建能力(AI大模型融合、应用场景拓展)、成本控制(推动全彩AR产品降价普及)。
从耳边的音频交互到眼前的全彩视界,智能眼镜正在重构人机交互的边界。这场跨越技术与生态的赛道之争,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阶段。

创视维(咔咔AR)致力于将AI+AR智能眼镜打造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是行业首家实现8米等效300寸超清巨幕观影的智能移动终端,95%高清透光率,仅68.6克轻巧设计,重新定义沉浸式视觉体验,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口袋巨幕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