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三年前发现左脚底有一颗小“黑痣”,因为不疼不痒,便没有在意。
没想到三年后,这个小东西逐渐长成一个大肿块,表面破溃,经医院病理检查后确诊为 “黑色素瘤” ,医生建议尽快手术。
但王女士因个人原因拒绝了,仅选择口服药物保守治疗,结果病情快速发展,1 年后就离开了人世……
一颗小小的“黑痣”,在短短几年内便夺走了一条生命,黑色素瘤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黑色素瘤,到底有多可怕?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多见于皮肤,也可发生在黏膜、眼葡萄膜、软脑膜等不同部位或组织。
黑色素瘤虽然发病率不算高,但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因此死亡率也比较高。
不过,黑色素瘤也是目前能够通过规范化治疗实现长期生存的肿瘤之一,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效果会很好。
根据2022年《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黑色素瘤》内容,规范治疗后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而一旦发生转移,治疗和预后就会变得非常不理想,晚期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一度只有5%~10%。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黑色素瘤的治疗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应用,使得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5年生存率提高到了30%左右。
医生不会告诉你“黑色素瘤长得像什么”,但会教你用ABCDE法则快速识别危险信号。照镜子时,拿出手机拍一张,对比变化:
A(Asymmetry)不对称:痣的两半形状不一致?像“歪脖子”?危险!
(正常痣:左右对称,像圆月)
B(Border)边界模糊:边缘像“融化的蜡”?参差不齐?危险!
(正常痣:边界清晰,像画好的圆圈)
C(Color)颜色不均:一块黑、一块红、一块白?危险!
(正常痣:颜色均匀,像一滴墨水)
D(Diameter)直径超大:比铅笔橡皮大?(6mm以上)危险!
(正常痣:通常小于5mm,像芝麻)
E(Evolution)动态变化:最近变大、变痒、出血?危险!
(正常痣:几十年如一日,稳定如老友)
你以为只有“晒黑了才危险”?错!以下人群风险高10倍:
1. 皮肤白皙、易晒伤:皮肤缺乏保护,紫外线直击深层
2. 痣多(10颗以上):每颗痣都是潜在“雷点”
3. 家族史:父母有黑色素瘤,你风险翻倍
4. 长期暴晒:海边度假、户外运动不防晒
5. 指甲缝/脚底痣:这些“盲区”最易被忽视!
冷知识:黑色素瘤最爱“偷袭”这些地方——
✅ 面部(尤其是鼻梁、眼周)
✅ 脚底、手掌(常被鞋袜遮挡)
✅ 指甲下(可能被误认为“淤血”)
✅ 甚至生殖器、口腔黏膜(少见但凶险)
90%的误区:你可能正在害自己!误区1:“黑痣才危险,白痣没事”
→ 真相:颜色不重要!红、棕、蓝、白都可能癌变。
误区2:“防晒了就安全”
→ 真相:防晒是基础,但紫外线是元凶,不是“晒黑了才危险”。即使阴天,紫外线仍达60%!
误区3:“痣小不会变癌”
→ 真相:10%的黑色素瘤从“小痣”开始,但直径<6mm的痣癌变率更高(因早期难发现)。
误区4:“手术切掉就完了”
→ 真相:早期切掉是关键!晚期转移后,手术+化疗也难救。
1. 防晒
紫外线是黑色素瘤的明确风险因素,尤其是儿童期、青春期的日光暴露及晒伤和黑色素瘤的发生有很强的关联性。
因此,防晒要从娃娃抓起。
建议大家做好防晒措施,比如涂抹防晒霜、穿防晒衣、戴防晒帽、打遮阳伞、戴太阳镜等。
2. 多吃新鲜蔬果
新鲜蔬果中富含维生素,有助于皮肤健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黑色素瘤的发生风险。
3. 避免接触化学致癌物
长期接触沥青、焦油、矿物油等化学致癌物,也会增加黑色素瘤的发生风险,因此大家要尽量避免接触这些物质。
4. 不要随意点痣
反复的点痣操作也会增加黑色素瘤的发生风险,所以大家不要随意点痣,如果发现痣有变化或者有新长的痣,建议去医院找专业医生进行诊治。
5. 定期皮肤自查
可以每月对全身皮肤进行一次自我检查,看看有没有新长出来的痣,或者原来的痣有没有发生变化。
对于不容易观察到的部位,可以利用镜子自查或者让家人帮忙检查。
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6. 高危人群定期体检
有黑色素瘤家族史、身上有很多痣等高危人群,除了皮肤自查外,还要定期去医院进行皮肤镜检查。
如果确诊为黑色素瘤,需要根据具体分期进行规范治疗。
黑色素瘤虽然可怕,但可防可治,大家不用过度焦虑。
如果发现身上的痣有异常变化,记得及时去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1. 早期手术:黄金24小时原则
对于Ⅰ-Ⅱ期患者,扩大切除术是首选方案。临床数据显示,原发灶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8%。但需注意:
切缘宽度:根据肿瘤厚度决定,0.8mm以下需切0.5cm,超4mm者需切2cm。
前哨淋巴结活检: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定位“哨兵淋巴结”,若未转移可避免过度清扫。
2. 晚期治疗: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当肿瘤发生转移,治疗需多学科协作:
免疫治疗: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使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从5%跃升至40%。但可能引发严重皮疹、结肠炎等副作用。
靶向治疗:针对BRAF V600E突变基因,达拉非尼+曲美替尼联合方案可使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11个月。
TIL细胞疗法:从肿瘤组织中提取免疫细胞,体外扩增后回输。Jamie的案例显示,该疗法对化疗耐药患者有效率达56%。
前沿突破:2025年9月,瑞典隆德大学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研究,揭示黑色素瘤转移灶存在显著蛋白质组学差异,为开发新型联合疗法提供方向。
黑色素瘤如同潜伏在皮肤下的定时炸弹,但通过科学预防、早期筛查和精准治疗,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其引爆风险降至最低。记住:你身上每一颗痣的变化,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