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方终于等了?英国首相抵京前,伦敦备好大礼,只等中国建新使馆

这一年来,唐宁街10号的主人虽然换了,但那股子弥漫在伦敦上空的焦虑感似乎并没有消散,最近一个让人颇感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消

这一年来,唐宁街10号的主人虽然换了,但那股子弥漫在伦敦上空的焦虑感似乎并没有消散,最近一个让人颇感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消息,打破了英伦三岛原本沉闷的外交空气。

英国现任首相斯塔默,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并且这个时间点掐得那是相当微妙——就在明年一月底。

要知道,如果这次行程能够顺利落地,这将是整整七年来,英国首相的脚印第一次踩在北京的土地上,上一回有这番景象,还得说起那位在脱欧泥潭里苦苦挣扎的“梅姨”特雷莎·梅。

但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破冰”之旅,在这一连串的外交辞令背后,我们能嗅到一股明显的急迫感,甚至说是一种不得不为的“抢跑”。

就在斯塔默决定启程之前,伦敦方面已经在暗地里把路铺好了,甚至还备下了一份极具象征意义的“大礼”,这个礼物体量可不小,直接牵涉到伦敦心脏地带的一块地皮,那就是中国筹备已久的驻英新使馆项目。

说起这个新使馆,这几年可真变化多端,堪称中英关系阴晴圆桌上的“晴雨表”,这块地皮可不简单,选址就在伦敦著名的历史地标——原皇家铸币厂旧址。

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选择,更暗含着一种历史与未来的交接,一旦那座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它有望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外交机构,这本身就是两国关系重量级的体现。

正如我们过去几年看到的,这个项目简直就是一步一坎,从七年前按正规程序买下地皮开始,英国那边的各种“拦路虎”就没断过,一会是当地议会的反对,一会又是保守党政客拿着放大镜找茬,各种借口层出不穷。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过去那个疯狂炒作“中国间谍”的氛围里,连正常的使馆建设都被涂抹上了一层诡异的色彩。

当时的英国媒体甚至耸人听闻地造出了一个“超级使馆”的概念,可以说盖的不是办公楼,而是什么邦德电影里的秘密基地,借此制造舆论恐慌。

在那种政治正确压倒一切的环境下,哪怕是个纯粹的基建审批,也被生生拖进了死胡同。

那么,问题来了,之前像个烫手山芋一样谁都不敢碰的项目,怎么突然间就开了绿灯呢?斯塔默政府为什么选择在这个节点上,要在动身去北京之前把这个字签了?

这就不得不说这其中的一个“不可控因素”,那就是特朗普,现在的国际局势,大家都盯着美国那个位置,伦敦的精英们心里其实跟明镜似的,那位美国总统的行事风格大家都领教过。

特朗普释放出来的信号已经让欧洲的盟友们背脊发凉,经历了上一轮的反复博弈,特朗普早就看明白了,如今的美国想要硬碰硬地跟中国把桌子掀了,底气其实远没有嘴上喊得那么足。

这下英国人就尴尬了,回想过去几年,在保守党那几位,从那个顶着一头乱发的约翰逊,到只在位了短短几十天的特拉斯,再到之前的苏纳克,他们执政期间,英国可谓是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美国指哪打哪。

为了响应华盛顿所谓的反华号角,英国没少冲在前面,甚至反华反得都有点“上瘾”,可结果现在美国老大哥自己可能都要变卦了,要开始搞“交易的艺术”了。

如果英国还傻乎乎地站在反华的第一线,等到中美真要是坐下来喝茶了,被晾在中间最惨的可就是英国,这种被“抛弃”的剧本,伦敦实在是演不起,也不想演。

所以斯塔默这一招其实挺高明的,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求生欲,赶在特朗普之前先行抵达北京,这不仅仅是为了抢个头彩,更是为了赶紧把中英关系的这个底盘给稳住。

与其到时候看着特朗普的脸色行事,不如自己先一步把关系缓和下来,手里握着新使馆批准书这份“投名状”,见面时总归是有话好说,也能显出几分诚意。

当然如果只把这一切归结为对美国的“应激反应”,那也未免太小看英国人的算盘了,把目光收回到英国国内,你会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不得不回归现实的自救。

这几年英国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斯塔默接手的那个“烂摊子”最能说明问题,保守党执政这十几年,尤其是脱欧之后,英国经济就像是被抽走了灵魂。

产业空心化不再是个学术词汇,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投资外流,贸易增长乏力,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像是压在斯塔默心头的大石。

作为把工党重新带回权力中心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清楚,光靠喊口号是填不饱肚子的,议会里的吵闹声解决不了通胀和就业。

就在这样一个经济图景里,中国的角色是谁都无法忽视的,数据不会撒谎:中国长期以来稳居英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的位置,每年的双边贸易额在那摆着,将近1000亿英镑。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特别是当你把这些钱拆开来看,它渗透在制造业、电信设备、清洁能源、服务贸易这些英国经济的关键血管里,可以说,这不仅仅是做生意,这已经是某种程度上的“经济生命线”了。

英国其实一直处于一种很分裂的状态,一方面,在政治口径上,为了迎合国内那波右翼势力和所谓的议会舆论,不得不维持一副强硬的面孔,喊喊人权,谈谈安全。

但另一方面,在夜深人静算账的时候,他们又比谁都明白,要是真跟中国全面脱钩,那个代价英国是绝对付不起的。

在失去了欧盟这个庞大的单一市场依托后,如果再弄丢了亚洲最大的经济体,那伦敦真的就只能在北大西洋的风里瑟瑟发抖了。

斯塔默是个聪明人,这种双重认知的矛盾他看得很透,虽然他上台这一年多,偶尔也会顺着惯性说两句重话,比如炒作一下所谓的安全威胁,但在真正涉及到钱袋子和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上,他的脑子是很清醒的。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动车关税的事儿,你看当美国拜登政府振臂一呼,要求盟友们一起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的时候,欧盟那是屁颠屁颠地跟了,加拿大也跟了。

按照常理,向来以美国马首是瞻、比欧盟还要谄媚华盛顿的英国,这时候应该冲在最前面才对,但结果英国选择了按兵不动,斯塔默不仅没有盲从,反而非常理性地基于英国自身的汽车产业利益做出了判断。

这种务实精神的回归,就是为什么那个被拖了七年的大使馆项目能在现在起死回生的根本原因,当然面子上的程序还是要走的。

之前英国政府卡着不放,理由找了一大堆,什么国家安全风险、什么政治压力、甚至把俄乌局势都扯进来当借口,到了去年10月份,斯塔默本人还为了显示自己不软弱,公然宣称“不会因为外界施压而批准项目”。

但实际上背后的操作早就开始了,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真正管事的情报部门——军情五处(MI5)和军情六处(MI6)向政府递交了意见。

根据内部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些搞情报的专业人士给出的评估结论是“可以推进”,你看一旦把政治操弄那层窗户纸捅破,回归到专业和事实层面,所谓的“安全威胁”其实根本站不住脚。

当然批准这个使馆,除了是对访华的一份献礼,也是英国对自己国际义务的一种补课,作为东道国,给外国使馆建设提供便利本来就是国际公约里的基本义务。

再说得直白点,英国自己在北京也有盖新馆的需求,这本来就是个你来我往的事,如果英国一直在伦敦搞小动作,长期拖延下去,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英国自己的外交布局。

要是真把关系搞僵了,让双方陷入一种恶性的外交被动,那才真是得不偿失,而斯塔默现在打出的这张牌,明确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接触,是必须的。

对于中方来说,态度一直是很明确的,朋友来了有好酒,但也得看这朋友是不是真心,中英关系要想走得稳,光靠这一次访问、签一个字肯定是不够的。

那种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老话虽然听着朴素,却是国与国相处最根本的道理,中国一直都在说,不会因为某一个单一的问题就跟谁彻底断了合作,但如果对方总是毫无事实依据地在那瞎指控,那合作的空间肯定会被挤压。

现在的局面很清晰:斯塔默想通了,不想继续在那个死胡同里撞墙了,所以他拿着批准书来了,希望把中英关系拉回到正常的对话轨道上来,这对双方来说当然都是好事。

只要能坐下来谈,哪怕之前有过再多的不愉快,总比一味地对抗、搞零和博弈要强得多,但这不仅仅是一个姿态的问题,更是一个行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