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决议案与伊朗的反制,像极了一场高风险的“密室逃脱”游戏,只不过这个密室里可能藏着核装置的零件。
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的会议厅里,一场表决刚刚结束。19国赞成,3国反对,12国弃权——一项要求伊朗开放核设施并澄清铀库存的决议通过了。
投下反对票的中国代表李松随即发言,直言“武力和对抗解决不了伊核问题”。这道出了当前伊核困境的核心:在一个本该是外交官与科学家主导的领域,却弥漫着军事打击与制裁的硝烟。

01 投票背后的全球博弈
这张决议票决地图,俨然是一幅国际政治生态的缩影。
西方阵营(美、英、法、德)推动的决议拿到了19张赞成票。对他们而言,伊朗不断接近武器级的浓缩铀库存已踩到红线。
IAEA透露,在6月以伊战争前,伊朗已拥有约44.9公斤纯度60%的浓缩铀——距离武器级所需的90%纯度仅一步之遥。
反对阵营(中、俄、尼日尔)虽只有三国,但能量不容小觑。中国代表李松的发言一针见血:“今年6月,以色列、美国悍然袭击伊朗受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的核设施,导致伊核问题形势出现重大逆转”。
弃权阵营(巴西、南非、印度、埃及、泰国等12国)则代表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观望态度。他们在西方与伊朗之间保持谨慎平衡,不愿选边站队。

02 伊朗的“核叙事”与真实意图
伊朗在这场博弈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战略模糊。总统佩泽什基安在联大郑重声明:“伊朗从未寻求,也永远不会寻求制造核弹”。
但与此同时,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希却直言:“零 enrichment 是不可能的……零核武器是可能的”。这话听起来有点像“我有做蛋糕的能力,但我不打算吃蛋糕”。
伊朗玩的是典型的“核边缘政策”。资深核不扩散专家马克·菲茨帕特里克点破了这一点:“核 hedging 就是让对方不清楚我们到底有什么、到底想做什么”。
这种战略旨在保持核武器开发能力的同时,避免实际跨越门槛所带来的政治后果。
伊朗现在确实停止了浓缩活动,但原因很现实——用阿拉格希的话说:“我们现在不浓缩,是因为我们无法浓缩”。以色列和美国的轰炸显然重创了伊朗的核设施。

03 被轰炸的核设施——黑洞还是火药桶?
六月冲突中,以色列和美国先后轰炸了伊朗的纳坦兹、福尔多和伊斯法罕核设施。五个月过去了,这些被炸地点成了IAEA无法窥视的“黑洞”。
伊朗坚决拒绝让 inspectors 进入这些被炸场所。阿拉格希的比喻很生动:“他们来袭击了我们的设施,现在却想让IAEA为他们准备一份袭击效果报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IAEA面临的监控困境确实棘手。一方面,他们失去了对伊朗60%浓缩铀库存的连续性监控。另一方面,他们急需了解这些被炸设施的现状与修复情况。格罗西直言不讳:“这批浓缩铀库存还在那里,我们必须检查”。他担心的不仅是已知库存,更是那些可能被转移或隐藏的材料。
04 军事打击的得与失
以色列和美国的军事打击短期看确实重创了伊朗的核能力。但长远看,这种策略犹如打地鼠游戏——摧毁已知设施容易,消除知识和能力却难上加难。
更值得担忧的是,军事打击可能适得其反。菲茨帕特里克的观察一针见血:“这很可能反而坚定了伊朗拥有核选项的决心”。
历史一再证明,外部压力往往强化而非削弱一个国家的核决心。
李松代表点出了关键:“肆意使用武力、执迷对抗施压的有关国家难辞其咎”。军事行动摧毁的不仅是核设施,更是外交解决的机会。
05 区域核竞赛的幽灵
就在伊核危机发酵的同时,沙特王储 Mohammed bin Salman 在华盛顿签署了《民用核合作协议》。这给本已复杂的地区局势增添了新变数。
中东核态势正在形成一种危险的平衡。菲茨帕特里克发出警告:“如果沙特拥有浓缩能力,那么不仅是伊朗,地区其他国家也会说我们也应该拥有”。
这种态势可能导致整个中东地区的核技术竞赛,使伊核问题从一个国家问题演变为区域性问题。
06 外交解决的道路在何方?
当前僵局中,外交解决的道路似乎越走越窄。伊朗明确表示不愿在现有条件下谈判。阿拉格希直言:“与美国谈判不再有用,他们的要求损害我们国家利益”。
同时,欧洲三国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也被伊朗视为破坏合作的行为。
但外交解决并非毫无希望。中国提出的方案强调“充分尊重伊朗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和平利用核能正当权利”,这或许是一条中间道路。
既确保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又尊重其合法权益,才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伊朗核问题犹如一局高风险的立体棋,军事打击如同直接掀翻棋盘,看似痛快却无解问题。IAEA总干事格罗西想要的是“进入所有核设施”,而伊朗只愿意开放“未受影响的核设施”。
棋局陷入僵持,而时钟正在滴答作响。因为在那扇紧闭的大门后面,44.9公斤60%浓缩铀的命运,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