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技术总监的年度目标突围记)
陈峰是某公司的技术总监,典型的实干派。年初,他斗志昂扬,要在新一年大干一场。

他给团队定了好几个方向:“技术架构要升级”、“用户体验要优化”、“团队能力要提升”、“创新项目要突破”……每个方向下,还列了一长串待办事项。
团队也很给力,年初个个像打了鸡血,投入战斗。但几个月后,情况不对劲了:
工程师们被不同的任务来回拉扯,今天做优化,明天搞重构,疲于奔命。
一到开进度会,各项目组汇报起来都头头是道,做了很多事,但合起来看,对公司核心业务的推动力却感觉不出来。
资源总是不够用,团队抱怨“优先级变得太快”,不知道到底该紧着哪个干。
到了年中复盘,陈峰看着一堆完成度50%、60%的项目,和并未显著提升的核心指标,心里一阵无力。团队很努力,也很疲惫,但力气,好像使错了地方。
他意识到:团队执行力不差,差的是一个能让所有执行力都聚焦其上的、真正的“重点”。
一次谈话,点醒了他
他和一位做企业管理咨询的老同学吐槽。对方听完,问了他几个问题:“你今年所有的工作里,如果只做成一件事,哪件事能让你的老板觉得你今年超级成功?”“技术架构升级,是为了解决什么具体的业务痛点?是稳定性提升50%,还是研发效率翻倍?”“你的团队每个人,都能在1分钟内说清楚他们今年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吗?”
陈峰被问住了。他定的不是目标,是“愿望清单”。没有衡量、没有取舍、不聚焦,这才是根源。
找到“真北”:一套让他豁然开朗的目标筛选工具
在同学的引导下,陈峰用了一套非常简单却极有效的方法,重新梳理了年度目标。
第一步:连接战略,从上至下“挖”出重点他不再自己闭门造车,而是主动去找CEO和业务负责人,深入沟通,只为弄明白一件事:公司今年要打赢哪几场关键的仗?他得到的答案是:“提升核心产品的用户留存率”和“开拓一条新的营收增长线”。这下,他心里有谱了。技术团队的所有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战略基点展开。
第二步:用“价值-难度”矩阵来做残酷的取舍他把年初那堆“愿望清单”全部写在便签上,然后和核心骨干一起,用两个维度来评估每一个事项:
价值(纵轴):对“用户留存”和“新增长”这两个战略点的贡献有多大?(高/中/低)
难度/成本(横轴):需要投入多少人月?技术风险高吗?(高/中/低)
评估完,把所有事项贴到四个象限里,结果一目了然:
高价值-低难度(黄金区):立即做,投入资源快速拿下。
高价值-高难度(攻坚区):作为年度核心目标,精心规划,重兵投入。
低价值-低难度(鸡肋区):酌情做,或标准化后处理。
低价值-高难度(陷阱区):勇敢地说“不”!
通过这个工具,陈峰团队果断砍掉了一个看起来很酷但对当年战略帮助不大的“创新项目”,也暂停了几个“优化”类需求,最终筛选出3个年度核心目标。
第三步:将目标“翻译”成全员能懂的战斗语言接下来,他用“OSM-X”模型将选出的核心目标拆解到位:
O(Objective-目标):年度核心目标是什么?【例如:将核心产品用户留存率从55%提升到65%】。
X(关键举措):为了达成O,我们必须打赢哪几场关键的战役?(通常3-5个)【例如:1、完成账号体系与用户成长系统重构;2、实现核心功能的智能推荐……】。
S(Strategy-策略):每场战役具体怎么打?策略和路径是什么?
M(Measurement-衡量):如何衡量每场战役的成功?用哪些可量化的指标?
当这张清晰的“战略地图”出来后,团队所有人都明白了:我们今年就干好这3件事。我手头的工作,是在为哪场战役做贡献。
从“忙乱”到“高效”,只差一个“靶心”的距离
下半年,陈峰团队的工作状态焕然一新。
会上不再扯皮:讨论决策时,大家都会拿出“战略地图”对照,看是否对准了“O”,决策效率极大提升。
资源分配不再纠结:所有资源优先保障核心目标,工程师们不再被随意打断。
团队成就感满满:因为力量集中,每个核心目标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年底复盘时,团队看着亮眼的数据,充满了成就感。
陈峰感慨道:“以前管理靠吼,靠催,觉得自己执行力不强。现在才知道,管理者最高级的执行力,恰恰体现在年初的‘思考力’和‘决断力’上——为团队找到一个无可争议的‘靶心’。”
欢迎成为“FTD学堂”的会员,解锁更多职场干货。关注我,助你职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