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如何看待安世半导体事件,以及最近德国外长访华取消

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紧密相连,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中欧在科技和贸易领域复杂的博弈。我先用一个表格来梳理整个事件的核心脉络与关键

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紧密相连,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中欧在科技和贸易领域复杂的博弈。

我先用一个表格来梳理整个事件的核心脉络与关键联系:

维度🔌 安世半导体事件☎️ 德国外长事件两者的核心联系事件本质荷兰政府强行接管中国拥有的安世半导体,引发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危机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临行前取消访华,随后与中方进行电话沟通安世事件引发的经济后果是德国外长希望与中方沟通的直接动因之一关键角色荷兰政府、安世半导体(闻泰科技子公司)、全球车企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中国外长王毅、德国汽车产业德国汽车业是安世半导体的大客户,供应链危机使其承受巨大压力时间线与状态9月底爆发 → 引发车企恐慌 → 中方出台豁免政策,危机缓解10月24日取消行程 → 11月3日进行通话 → 强调沟通与一个中国原则两事件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这一关键时间窗口交织并发,形成外交与经济的连锁反应深层动因地缘政治(美国出口管制推动)、科技主导权争夺外交姿态(德方被指"麦克风外交")、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共同反映了欧洲在对华政策上"经济依赖"与"政治安全"之间的巨大撕裂

🔗 事件的来龙去脉与内在逻辑

表格展示了事件的骨架,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具体细节则构成了更完整的叙事:

起因:荷兰政府的接管行动。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了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这一行动被普遍认为是在美国9月29日发布新的出口管制规则后,对其盟友的呼应。

激化:中国的反制与供应链危机。作为回应,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对安世半导体实施了出口管制。安世是全球重要的汽车功率芯片供应商,其超过70%的半导体封测产能位于中国。中国的出口管制使得芯片无法运往海外,直接导致大众、宝马、奔驰等欧洲车企面临停产威胁,据估算部分德国车企的库存甚至撑不过一两周。

影响:压力传导至德国政府。汽车产业是德国工业的核心。产业链告急的巨大压力,无疑是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访华,意图与中方商讨芯片和稀土等供应链问题的重要背景。然而,德方在访华前夕的一些不当言论(如被指在台湾问题上发表不当看法),以及所谓的"会谈安排不足",导致行程在最后一刻被推迟。

转机:各方的应对与局势缓和。

欧洲企业内部:在官方解决方案出台的同时,市场已在自寻出路。例如,大众汽车的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已为95%所需芯片找到了替代品。此外,比亚迪半导体、士兰微等中国本土企业也在加速推进车规级功率芯片的国产替代。

中国:于11月1日宣布将对安世的出口予以"豁免",安世中国也表示库存充足,可以稳定供应。这迅速缓解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德国:瓦德富尔于11月3日应约与中方通电话,王毅外长在通话中明确指出不应搞"麦克风外交",德方则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 总结

总的来看,安世事件是地缘政治冲击全球供应链的典型案例,而德国外长的外交风波则是这一冲击在政治和外交层面的直接折射。这两件事共同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欧洲在政治和安全上试图跟随美国"去风险",但在经济命脉上又深度依赖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这种撕裂状态,让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显得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