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固定伴侣从不戴套,一年后他HIV阳性:最痛的不是生病,是枕边人的欺骗

在做防艾同伴教育这些年,我见过太多让人扼腕的故事,但小痞的事,至今想起来都让我心里发沉。小痞是我们这儿的“老熟人”,瘦瘦

在做防艾同伴教育这些年,我见过太多让人扼腕的故事,但小痞的事,至今想起来都让我心里发沉。

小痞是我们这儿的“老熟人”,瘦瘦高高,白衬衫袖口总卷到小臂,露出线条分明的手腕,笑起来带点痞气,是那种走在路上会被人偷偷多看两眼的类型。

他有个特别好的习惯——每三个月雷打不动来做一次HIV检测,用他的话说:“一是对自己身体负责,二是来听你唠唠,免得哪天犯糊涂栽坑里。”

一来二去我们就熟了,他会跟我聊最近遇到的趣事,我也会趁势跟他讲些最新的防艾知识,他总听得很认真,偶尔插句嘴:“懂了懂了,安全套嘛,随身揣着跟带手机一样重要。”那时候我总觉得,像他这样拎得清的人,肯定不会出什么岔子。

可去年秋天,他整整一年没露面。直到某天下午,他推开咨询室的门,还是那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嘴角勾着笑,却没了往日的轻快:“兄弟,这次我恐怕中标了。”

从事这行这么久,我太清楚“恐怕中标了”这话背后的分量——一般人要是没点实打实的异常,绝不会轻易说这话。

坐下聊的时候,小痞的痞气淡了不少:“我以前身体好得能扛着桶装水上五楼,这俩月总觉得累,晚上盗汗,嗓子疼得像吞了砂纸,吃了药也不见好。”

我强压着心里的预感,一边给他做检测一边安慰:“症状说明不了啥,感冒也会这样,等结果出来再说。”可15分钟后,检测试纸上那两道深红色的杠,还是狠狠刺了我的眼。

我正琢磨着怎么跟他做心理疏导,他却先开口了,声音有点哑:“其实我心里早有准备,这些年听你讲了那么多,知道这病不是绝症。说不难过是假的,但也没到天塌下来的地步。”

我松了口气的同时,赶紧提醒他:“那你得跟你的性伴说一声,让他们也来查查,注意保护隐私就行。”

提到性伴,小痞的脸沉了下来:“我有个固定对象,在一起三年了,我跟他说过好多次来检测,他死活不肯,我拗不过他。”

“固定对象”这四个字刚落,我心里“咯噔”一下——职业敏感让我立刻追问:“你们平时做防护措施吗?”

小痞的头埋得更低了:“他说都是固定的了,戴套太见外,我想着这么多年了,应该没事……”

我赶紧劝他:“你再试试动员他,实在不行就让他买自测包,在家里就能测,很方便。”他点了点头,没多说就走了。

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了小痞的微信,只有短短一句话:“哥,不用了,他说他早就感染了,只是不敢跟我说。”后面跟了个碎裂的表情。

看到消息的那一刻,我一点都不意外。从事防艾工作这么多年,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总觉得“固定伴侣”就是安全牌,于是省去了防护措施,可偏偏就是这份“放心”,成了病毒传播的温床。

有数据显示,伴侣间的无保护性行为,是HI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人就是因为轻信“固定”二字,稀里糊涂就被感染了。

当然也有让人庆幸的例子。经常来天同检测的朱哥带伴侣来检测,当时他的伴侣出轨后查出阳性,他当时吓得腿都软了。可他自己最后检测结果是阴性——原来他真的听进去我们的同伴教育了,他不管跟谁在一起,都坚持戴安全套,就这一个习惯,保住了自己。

后来我跟小痞聊过一次,他说他跟伴侣分手了。我问他是不是因为对方感染了,他摇了摇头:“病能治,但他骗了我三年,这份信任碎了,就再也拼不回去了。”

讲小痞的故事,不是想制造恐慌,而是想跟大家掏心窝子说几句实在话:

第一,没有绝对安全的性对象,只有绝对安全的防护措施。别管是刚认识的还是在一起多年的固定伴侣,安全套都得戴,这不是见外,是对彼此的负责。

第二,检测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有过高危行为后,6周、3个月、半年各测一次,心里踏实,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像小痞之前每三个月检测的习惯,真的值得所有人学习。

第三,高危后有“后悔药”。如果不小心发生了无保护高危行为,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连续吃28天,阻断成功率能达到89%以上,越早吃效果越好。

最后想说,HIV不是洪水猛兽,现在的药物能很好地控制病情,感染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真正可怕的,是对疾病的无知,和对伴侣的欺骗。

愿我们都能学会保护自己,也能真诚对待身边人。

作者:天同E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