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全国产业计量融合创新发展会议在湖南衡阳落下帷幕,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信部联合发布首批计量支撑新质生产力“十大重点项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牵头的“400G/800G光通信计量技

术支撑5G/6G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项目成功入选。这一距发文仅一周的重磅政策,精准瞄准5G/6G承载网与AI算力中心的“计量盲区”,为高速光传输性能测试确立“国家标准”,更将深刻影响中国移动等企业的智算网络建设实效,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度量衡”根基。
计量:5G与AI发展的“刚需底座”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的今天,计量已从传统的“测量工具”升级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刚需”。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信部6月联合印发的《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明确指出,计量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而在通信与AI领域,“测不准、测不全”的计量难题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
通信业长期面临“高速传输测不准”的行业痛点,随着400G/800G光模块在5G/6G承载网和AI算力中心的广泛应用,其高阶调制矢量误差幅度、数据网络时延、消光比等关键参数缺乏统一计量标准,导致不同厂商设备兼容性差,数据传输性能无法精准评估。这种“计量盲区”形成了无形的技术壁垒——AI算力中心跨集群调度时,光互联链路的时延波动难以量化,直接影响大模型训练效率;5G-A基站的高带宽性能缺乏统一测试依据,制约了网络覆盖的标准化推进。
“计量能力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没有精准测量,5G-A的1ms时延承诺、AI大模型的训练效率提升都无从验证。”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的观点直指核心。中国信通院牵头的该项目,正是通过研制400G/800G高速光通信计量标准装置,填补我国在高速光传输关键参数计量能力上的空白,为技术创新提供可量化、可追溯的“度量衡”支撑。这种“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逻辑,正是《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核心要求。
技术突破:通信计量迈入“800G时代”
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重点项目,“400G/800G光通信计量技术”项目在技术指标与应用价值上实现双重突破。
在技术指标层面,项目精准覆盖通信与AI领域的核心计量需求,聚焦8项关键参数的标准化测试:除高阶调制矢量误差幅度、数据网络时延、消光比外,还包括光功率、中心波长、边模抑制比等光传输核心指标,形成全方位的性能评估体系。这种多维度覆盖的特点,使其能适配三大核心应用场景:一是5G/6G承载网的高速传输性能验证,为网络时延、带宽等关键指标提供精准测量依据;二是AI算力中心的光互联链路校准,保障超大规模智算集群的协同效率;三是国产高端通信仪器的溯源保障,为光调制分析仪、光采样示波器等设备提供校准标准。
对于产业发展而言,项目的预期成果更具突破性价值。根据官方规划,项目将在2026年前形成3项国家标准,涵盖400G/800G光模块计量方法、测试设备校准规范等关键领域。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标准将直接支撑国产测试仪性能提升30%,打破当前全球800G光通信计量标准由美欧主导的格局。中国信通院项目负责人孙小强在项目签约仪式后表示,新装置将实现“自主溯源”,从根本上降低我国对国外计量服务的依赖,为高端通信装备国产化扫清技术障碍。
对企业而言,这种技术突破带来的价值立竿见影。以中国移动为例,其智算网络已实现61EFLOPS的算力规模,跨区域调度完全依赖400GOTN骨干网传输。在现有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光传输时延测试误差可达±50ns,成为制约“东数西算”效率的瓶颈。而400G计量标准落地后,这一误差可降至±10ns,跨区域算力协同效率将得到显著优化,为万亿参数级大模型的跨区域训练提供支撑。
企业实践:中国移动的“计量先行”探索
国家级计量项目的落地,与企业层面的实践探索形成鲜明呼应。作为通信与算力领域的龙头企业,中国移动早已在5G-A与智算网络建设中践行“计量先行”理念,其多个实践案例成为计量技术价值的生动注脚。
在5G-A网络建设领域,浙江移动在杭州西湖示范区部署的三载波聚合基站已实现5Gbps下行峰值,这种高带宽场景对“信道容量稳定性”的计量精度提出极高要求。此前,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区域的基站性能测试结果难以比对,制约了49个重点城市连续覆盖的推进效率。而本次国家级计量项目形成的测试依据,将实现5G-A基站关键参数的标准化评估,加速网络覆盖的规模化落地,为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场景提供稳定的高带宽支撑。
智算集群领域的计量需求更为迫切。哈尔滨智算中心部署的1.84万张智算卡集群,通过光互联实现低时延协同,其传输效率直接决定大模型训练周期。据行业测算,400G计量标准落地后,可通过精准校准光模块参数将集群内部数据传输效率提升15%,结合光子集成技术的光路优化,有望使大模型训练时延进一步下降20%。这种“计量优化+技术升级”的双重效应,正推动智算中心从“规模领先”向“效率领先”跨越。
在下游产业赋能场景中,计量的价值更加具体可感。浙江移动在公牛集团模具厂部署的5G-A无源物联网定位管理系统,通过无源标签实现模具的实时盘存与定位,已将盘点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2分钟,管理效率提升500%,每年节省管理成本约100万元。而400G计量标准对信号传输精度的提升,可将无源设备的定位误差从当前的5-8米进一步缩小至亚米级,为智慧仓储、工业哑资源管理的规模化落地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

行业影响:开启通信计量“标准突围”
400G/800G光通信计量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当前产业痛点,更将在打破国外垄断、赋能下游产业等层面产生深远影响,开启我国通信计量的“标准突围”之路。
长期以来,全球800G光通信计量标准由美欧主导,国产通信仪器需依赖进口校准设备,不仅成本高昂,且存在技术卡脖子风险。中国信通院的项目通过研制自主可控的计量标准装置,实现关键参数的“自主溯源”,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据孙小强介绍,项目形成的技术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国产高端通信仪器的研发与校准,使国产测试仪的性能指标与国际接轨,降低对进口设备的依赖度,提升我国在全球通信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这种“标准突围”更将带动下游产业的链式升级。在无源物联网领域,计量精度的提升将推动定位技术从“区域级”向“厘米级”跨越,除公牛模具厂的应用外,还可广泛服务于智慧物流的货物精准追踪、智慧农业的农机定位导航等场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标准化的计量测试将实现设备互联数据的精准比对,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在算力调度领域,跨区域计量标准的统一将打通“东数西算”的性能评估壁垒,实现全国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一计量项目正是《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生动实践。方案明确提出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八大领域开展计量关键技术攻关,而400G/800G光通信计量技术的突破,为其他领域提供了“问题导向—协同攻关—标准输出—产业赋能”的可复制路径,推动计量从“基础支撑”向“创新引擎”转变。
计量筑基数字经济“精准生长”
从2G时代的“能通就行”到5G-A时代的“精准可控”,通信计量的升级轨迹正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2025年11月国家级计量项目的落地,不仅为400G/800G光通信技术提供了统一“度量衡”,更标志着我国在通信与算力领域的发展从“规模扩张”进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当自主研发的计量标准装置在实验室中启动调试,当中国移动的5G-A基站与智算集群迎来“精准校准”,当公牛集团的模具在无源物联网技术下实现精准定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便有了可度量、可优化的坚实底座。这场发生在“度量衡”领域的革命,看似默默无闻,却正在为数字经济的“精准生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深入实施,更多计量技术突破值得期待。在这些“看不见的标准”支撑下,我国的5G/6G、AI算力、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数字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