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活服务业发展前瞻(技能培训篇):技能培训迎变革:从“政府主导”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
时代浪潮奔涌,一场关乎3亿人就业、数亿家庭福祉的生活服务业变革正悄然开启。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五年。随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一幅关乎国家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新蓝图正徐徐展开。
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作为民生基石与经济新引擎,在此次规划中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策划了《“十五五”生活服务业发展前瞻》系列文章。本系列共十篇文章,将从政策解读、市场分析、模式创新到未来预测,全方位剖析生活服务业在“十五五”期间的发展路径。
系列文章不仅关注宏观趋势,更深入养老、托育、家政等具体领域,为从业机构提供实操指南。作为湖南省科技厅大学生创业导师、康养家政与技能培训领域专家,笔者将结合金领玮业等机构实践案例,分享一线观察与思考。
“十五五”生活服务业发展前瞻专刊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五篇,将从技能培训的角度出发,与大家一起探讨四中全会将如何重塑生活服务业新格局。
企业自主评价人才、市场决定培训方向,一场关乎3亿技能人才命运的深度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我们去年自主评价认定的56名高级技工,现在都成了生产一线的骨干力量。”广东一家制造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欣喜地发现,自从获得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资格后,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
而在几年前,这家企业还深陷“会干的人评不上,评上的人不会干”的困境。改变始于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深化改革——从政府主导的“资格认证”转向市场驱动的“能力认证”。
这一转变正重塑着中国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格局。随着“十五五”规划将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到新高度,一个千亿级的培训市场正在经历价值重构。
01 制度变革:技能人才评价的时代之变
中国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曾经由政府部门主导的职业资格认定体系,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等级认定制度。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建立“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新型评价机制。过去,技能人才的评价权集中在政府部门手中,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反而没有发言权。现在,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发放的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这一变革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评价与使用脱节’问题。”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指出,“企业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把评价权交给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评价的理性回归。”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2万家用人单位和1.1万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获得技能等级认定资质,全年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超过1000万人次。这一数字仍在快速增长。
金领玮业作为人社部首批全国性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见证了这项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过去我们只能提供培训,现在可以同时提供技能等级认定,实现了培训与评价的一体化。”该机构负责人表示。
但权力下放不等于放任自流。新的评价制度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包括事前备案、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等环节,确保评价质量不打折扣。一些地区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评价组织的认定工作进行监督。
02 市场重构:培训机构的生存法则评价制度的变革正在重塑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竞争格局。在这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培训机构的生存法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曾是传统培训机构的致命伤。在政府主导的评价体系下,培训机构往往围绕“考证”设计课程,而忽视了实际工作场景中的技能要求。这种培训模式培养出的学员,常常是“有证无能”,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我们之前招聘过一些持证人员,但上岗后还需要重新培训。”一家制造企业的技术总监坦言,“证书只能证明他们通过了考试,但不能证明他们能胜任工作。”
新的市场环境下,培训机构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而在于对市场需求的理解和响应能力。能够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培训内容的机构,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辽宁省在培育人工智能训练师方面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地人社部门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培训标准和课程体系,确保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这种“政企协作、供需对接”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训方式的创新也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传统的面授培训正在与线上培训、实训基地实操、企业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融合,形成多元化的培训体系。
“单一培训模式已难以满足学员需求,混合式培训正在成为主流。”一位培训行业资深从业者指出,“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操训练、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既能提高培训效率,又能保证培训质量。”
金领玮业在养老护理培训中探索的“理论+实操+实习”三段式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学员在完成线上理论学习后,进入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最后到养老机构顶岗实习。这种培训模式大幅提升了学员的实操能力,就业率显著提高。
03 驱动力量:市场需求的三大转变在市场驱动的新模式下,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需求变化的深刻影响。当前,市场需求正经历三个重要转变。
从“拿证”到“赋能”的转变
过去,学员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现在,学员更关注培训能否真正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空间。
“我们选择培训课程时,最看重的是能否学到实用技能,而不仅仅是为了拿证。”一位正在参加智能制造培训的学员表示。
这种需求变化推动培训机构从“考证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型。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实操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培训效果评估也从单一的考试通过率,扩展到就业质量、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等多个维度。
从“单一技能”到“复合能力”的转变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技术广泛应用,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从掌握单一技能,向具备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现代制造业需要的不仅是操作工,而是能够适应智能化生产环境的复合型技工。”一位制造业企业负责人指出,“他们既要懂机械加工,又要懂电气控制,还要会操作智能系统。”
这种需求变化促使培训机构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开发跨领域、复合型的培训课程。比如,传统的焊工培训现在融入了机器人编程、自动化控制等内容,传统的护理培训则增加了心理疏导、健康管理等模块。
从“一次性”到“终身化”的转变
在技术更新加速的背景下,技能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次性培训已无法满足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必然趋势。
“五年前学的技术现在已经落后了,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一位工作十年的技术人员感慨道。
这种需求变化为培训机构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围绕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从入职培训、在岗提升到转岗培训的全周期服务,成为培训机构新的增长点。
04 转型路径:培训机构的三大战略面对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战略转型,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专业化深耕:做细分领域的专家
在培训市场日益细分的背景下,“大而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专业化深耕成为培训机构的理性选择。
专业化深耕意味着培训机构要找准自己的优势领域,集中资源做深做透。这既包括行业领域的专业化,如专注于养老护理、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特定领域;也包括服务对象的专业化,如专注于退役军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特定群体。
“在细分领域建立专业优势,是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一位培训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专业化不仅体现在培训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服务模式等各个方面。”
金领玮业在康养家政领域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通过长期专注于这一领域,该机构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和资源,建立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师资队伍,在细分市场中形成了品牌优势。
产教融合:打通培训与就业的通道
产教融合是解决培训与需求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培训机构可以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变化,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
产教融合有多种实现形式:有的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操作环境;有的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实际工作经验融入教学;还有的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根据企业特定需求定制培训方案。
“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一位长期从事产教融合研究的专家表示,“只有让企业从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产教融合才能持续下去。”
湖南省在养老护理领域推动的“校院合作”模式,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培训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训标准、开发培训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使用需求的无缝对接。
数字化转型:提升培训效率与体验
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职业技能培训的形态。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培训机构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效率。
在线学习平台的普及,使学员可以随时随地参加培训;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为学员提供了安全、经济的实操训练环境;大数据分析则帮助培训机构精准评估培训效果,优化培训方案。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地把课程搬到网上,而是对培训模式的全面重构。”一位教育科技公司负责人强调,“它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提升了培训的个性化和互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技能培训的数字化转型要避免“重理论、轻实操”的倾向。对于技能型培训而言,线下实操环节不可或缺,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混合式培训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
05 未来趋势:技能培训市场的三个方向展望“十五五”,中国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将呈现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培训主体多元化
未来的技能培训市场将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除传统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外,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都将成为重要的培训力量。
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一方面,企业开展内部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另一方面,龙头企业面向行业提供培训服务的情况也将增多。
“企业最了解岗位技能要求,由企业主导或参与的培训往往最贴近实际需求。”一位行业观察者表示。
培训内容前沿化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技能培训内容将越来越前沿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能培训,将成为市场热点。
同时,绿色制造、低碳技术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技能培训,以及康养护理、家政服务等民生领域的技能培训,也将迎来快速增长。
“培训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步伐。”一位培训课程研发专家指出,“这要求培训机构建立敏锐的市场洞察机制和快速的课程更新机制。”
培训评价标准化
在培训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立统一的培训质量评价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国家层面可能会出台更加完善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对培训机构的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实训条件、考核标准等提出明确要求。
“标准化不是要扼杀创新,而是为了保障基本质量。”一位标准化专家表示,“它既是对培训机构的约束,也是对消费者的保护。”
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深化改革,正在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培训机构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从“政府依赖”转向“市场驱动”。
对于培训机构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熟悉的生存环境正在改变,过去依赖的政策红利逐渐减弱;机遇在于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只要能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培训服务,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未来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将属于那些能够准确把握需求变化、持续创新服务模式、坚守培训质量底线的机构。它们不仅能够在这个千亿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更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而在职业技能培训转型升级的同时,生活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下一篇文章将探讨《“一老一小”服务升级:生活服务业的专业化突围之道》,分析养老和托育服务如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技能培训迎变革从“政府主导”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或私信交流;也欢迎大家来“康养家政良言云语”微信群交流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