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渴望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中。清晨,在熟悉的早餐摊前,与老板亲切地寒暄;傍晚,于社区广场上,和邻居惬意地闲话家常。孩子们相互熟稔,尽情地追逐嬉戏;老人们喜笑颜开,悠然地对弈棋局。平和的心境、安稳的生活以及友善的环境,让我们在宁静且熟悉的氛围里寻得和平与安全。城市更新为这样的生活创造了可能……
01
“物”化城市中“人”的迷失
在现代城市中,社区规划整齐、楼宇鳞次栉比、设施规范统一,城市进行着无休止的复制式扩张,“物”的繁华远甚于“人”的存在感。
繁华渐欲迷人眼,我们时常忽略了城市更深层次的使命:如何让文明在空间形态中生动展现,进而突破城市的封闭与静止状态。桑内特指出,活力与创新源自冲突、差异、竞争以及磨合。然而,过度规范、一味追求表面高效的现代城市设计,抑制了这种必要的碰撞。与此同时,建筑也难以灵活应对新的需求。除了空间上的疏离,在商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短暂、局部、流动且功利化,人们为了达成目的而交往,并非为了建立令人满意的关系。
诚然,现代城市宛如一个“陌生人的世界”,然而,这片看似陌生的土壤中,实则潜藏着前所未有的契机。陌生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多样性,这意味着无限可能,也是构建新联结的起点。城市所具有的经济和文化属性,使其天然成为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熔炉,能够激发人们交流的欲望与能力。当身处城市中的人们秉持相似的生活方式或追求时,这种关系或许能够突破现有的局限,不断向外拓展,进而孕育出新型的生活共同体。
随着存量时代的到来,城市更新在物质层面之外承担着更为深刻的社会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突破对物理对象本身的狭隘关注。正如马修·卡莫纳所启发的,应将城市更新视为一门融合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生态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跨界”实践,聚焦于“对象之间的关系”,即有意识地通过更新干预,凭借空间交织多重要素,修复人际纽带,构建新型的生活共同体。归根结底,从人的角度而言,更新更应当是一场复兴,一场旨在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温暖、和谐关系的复兴。
02
城市更新中“人”的发现
“城市更新”最初特指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大规模重建改造,起步于物质层面的更新。但实践中,清理贫民窟未能根除贫困,单纯的形体规划难以满足功能需求,单一功能布局更让城区氛围单调乏味。由此,西方学者开始反思大规模改造模式,推动城市更新从简单拆建的物质更新,转向多元综合的更新议题。著作贡献了关键理念:1962 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批判大规模拆建破坏城市多样性;1965 年《城市并非树形》强调关注人类行为、心理与精神的交织及城市文化价值;1973 年《小就是美》倡导“人”参与的小规模生产方式;1977 年《建筑模式语言》首次提出“以人为本”,主张通过小规模、多样性的渐进式更新实现人、自然与城市的和谐;1978 年《拼贴城市》主张以“拼贴”包容冲突,赋予城市独特性。到后工业化时代,更新策略转向“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通过邻里再生修复社会网络,注重居民需求与经济服务的协同。
华阳路街道社区微更新,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中国城市更新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基础改造,到市场经济时期的房地产导向拆旧建新,再到存量时代“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福祉。20 世纪80 年代,吴良镛院士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更新”包含了改造、修缮、重建等含义,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
03
以更新实现“人”的复兴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出的“人最喜欢看到的是人,而不是建筑”,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城市更新需要把陌生人重新编织进彼此的生活,这就要求具备能够积极推动不同人群相互碰撞、增进理解与深度融合的“多孔空间”,营造充满偶遇与交流契机的“咬合空间”,在巨型都市中培育拥有认同感和支持网络的“小美空间”,以及强化交流与教化功能的“教化空间”。
多孔空间:激活边缘的渗透力
城市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新的想法,空间应该活跃的、渗透的。首先,空间的布局要具有模糊性,不去强制性地下定义,不去制造新的区别和定义,让不同的空间拥有并立的可能。一个空间如果太“清晰”,反而会扼杀交流的可能。其次,多孔空间,不是“墙”的概念,像是植物的细胞壁,既有内部的完整性,又能与外界进行价值因素的传递。多孔让更多的交流、碰撞成为可能。比如一座办公楼大堂如果只被设计为“穿堂”,那它就只是电梯的候场;但如果它允许休闲的咖啡、交谈的午餐、即兴的路演,它就成为“交流剧场”。多孔性,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尊重。
咬合空间:打破边界的连接力
街道、绿地和河流等城市咬合空间,如同一条“拉链”,不仅缝合了城市肌理,更是编织人际网络的纽带。它们打破了不同功能区域间的物理与心理隔阂,将原本孤立的城市板块紧密连接、融合渗透。作为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咬合空间,街道远非仅是交通动脉,更是市民生活的舞台和社交的熔炉。街边的小店、咖啡馆、广场等设施,天然吸引着不同阶层与背景的人群在此驻足、交谈。绿地为城市注入自然的呼吸,不仅提升了环境品质,更创造了共享的休憩与活动场所。河流作为宝贵的生态廊道,其滨水区域往往演变为最具人气的城市客厅。这些咬合空间的核心魅力,正在于其强大的“联结力”——既连接空间,更连接人心。
徐汇滨江 图源:界面新闻
小美空间:培育社区的归属力
城市汇聚与建设的根基,在于营造富有生命力的社区。社区,宛如城市的细胞,而小美空间则是赋予这些细胞蓬勃活力的源泉。在巨型都市中,培育具有认同感和支持网络的“小美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小美空间通常规模不大,却蕴含着丰富的社区文化内涵。例如社区里的小型花园、街角的文化展示区等。日本古川町社区在周边设置的木质灯具,融入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成为社区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让居民对社区产生了归属感。上海四平街道社区以墙绘的形式展现居民故事,每一笔都承载着社区的记忆,让居民在这个空间中寻得情感的寄托。社区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手工市集等,进一步激活小美空间,让居民在参与过程中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当居民能够亲手装点街角、参与空间故事的书写时,这种投入感会悄然转化为一种信念:“我,可以影响身边的世界”。这份源于参与的“主人翁”意识,正是社区归属力最为深厚的内生动力。
四平路街道墙绘,图源:上海杨浦
教化空间:塑造人的城市
饱食暖衣之后,城市还需要一课更难的功课,教化,真正实现由“物”的城市化向“人”的城市化的根本转变。“教化”是一个人文概念,教行于上,则化行于下。教化空间则是指在现有物质空间的基础上,通过传达出空间蕴含的教化秩序来传达社会教化意义的空间范畴。教化空间划分为两种类型,仪式性教化空间和日常性教化空间。仪式性教化空间,祭拜神灵的各类宗教寺庙“教虽不同,同归于善”,劝人“改过迁善”。祭祀先贤的祠宇,通过“思其人、慕其迹、心其心、道其道”,促发人们自觉完成心性反省与品格提升。日常性教化空间,譬如书院乃“教化所从出,将以纳民于轨物者”,城市公园“养公德”、“启美感”。教化空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着城市居民的精神世界,让城市从物质的堆砌走向人文的关怀。
城市更新不是“修房子”,而是“修关系”。城市更新的本质,是通过对物理空间的再造,重构社会关系的网络,打造“千灯互照、光光相映”“互尊共荣、万象共生”的生命之象。当多孔空间打破隔阂、咬合空间连接孤岛、小美空间培育归属、教化空间传承文明,在每一次更新中,我们都离“把人当目的”更近一步,使得“独一”通过沟通而实存,实现“由一及众、众中存一”。
原创作者:“上海城市更新”特约撰稿人 张艳森
责任编辑:林欣蓝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