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老年人皮肤干燥,瘙痒眼干口干的破局之道

在时光的长河中,老年人就像那历经风雨的古树,虽有着岁月的沉淀与智慧,却也不免遭遇一些身体上的“小麻烦”。口干、眼干、皮肤

在时光的长河中,老年人就像那历经风雨的古树,虽有着岁月的沉淀与智慧,却也不免遭遇一些身体上的“小麻烦”。口干、眼干、皮肤瘙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却如同恼人的小虫子,时不时地叮咬着他们的生活,让本该安逸的晚年多了几分不适。

干燥之困:季节与身体的“合谋”

每到春季,那多风的日子就像调皮的孩子,肆意地吹拂着大地,也吹走了老年人身体里的水分;而秋天,干燥的气候宛如一个无形的“干燥剂”,让老年人的身体愈发觉得缺水。这季节的变换,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与老年人身体内部的变化“合谋”,使得口干、眼干、皮肤瘙痒等症状在此时愈发严重。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气血不足、津亏血燥是这一切的根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就像老旧的机器,运转起来不再那么顺畅。肝肾阴虚,就如同机器的润滑油不足,导致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增大,出现各种问题;脾胃虚弱,则像是机器的能量供应不足,无法正常地消化和吸收营养,进而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运行。据不完全统计,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超过六成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口干、眼干、皮肤瘙痒等症状,这足以说明问题的普遍性。

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这些症状的“帮凶”。熬夜,就像是在身体里点燃了一把“小火”,慢慢地消耗着身体的阴液。子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养阴的最佳时段,此时若不入睡,就如同错过了给身体“浇水”的黄金时间。过度洗浴,就像是把身体这棵“大树”的树皮过度剥落,让皮肤失去了保护,更加干燥。而且,怒伤肝、思伤脾,情绪的大起大落就像一场暴风雨,会耗损阴血,让身体的干燥症状雪上加霜。

食疗妙方:润泽身体的“甘霖”

既然知道了问题的根源,那么改善这些症状就得从滋阴润燥入手。就像给干涸的土地浇灌甘霖,食疗就是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方法。

有医生提到个茶饮方子,就像是一杯神奇的“润燥仙水”。沙参、麦冬能润肺生津,它们就像两位勤劳的“水精灵”,在身体里四处奔走,为干燥的肺部和口腔带来水分;玉竹质润多脂,擅长滋阴润燥,尤适宜口干舌燥之人,它就像一块滋润的“玉石”,慢慢地释放着水分,滋润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取适量北沙参、麦冬、玉竹,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就像给身体进行了一场小小的“水疗”,让干燥的症状逐渐缓解。

还有那银耳百合羹,堪称是一道美味的“润燥佳肴”。将泡发的银耳与百合、枸杞一同煮成羹,银耳滋阴润肺,就像一朵洁白的云朵,为肺部带来清新的滋润;百合清心安神,如同一位温柔的仙子,抚平内心的烦躁;枸杞滋补肝肾,就像一颗小小的能量珠,为肝肾补充元气。全方共奏润肺养心、滋肾明目之效,喝上一口,那细腻的口感和滋润的感觉,仿佛让身体置身于一个湿润的春天。

起居情志:全方位的“干燥防御”

除了食疗,起居和情志方面的调整也至关重要。起居方面,要避免熬夜,保证子时前入睡。这就好比给身体设定了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表”,让身体在最佳的时间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居住环境也要保持适当的湿度,就像给身体创造一个舒适的“小气候”,避免过度干燥。可以在房间里放置加湿器,或者摆放几盆绿色植物,让空气变得湿润起来。

情志上,要保持心境平和。怒伤肝、思伤脾,这些情绪就像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各种问题。可以通过静坐、聆听舒缓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就像给心灵做了一次“按摩”,让内心的烦躁和不安渐渐消散。想象一下,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坐在窗前,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那悠扬的音乐,感受着内心的平静,身体的干燥症状似乎也在这一刻得到了缓解。

老年人的口干、眼干、皮肤瘙痒等问题,虽然看似小问题,但却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要像对待珍贵的古董一样,细心地呵护老年人的身体。通过滋阴润燥的食疗、合理的起居调整和情志调节,为他们的身体注入“水分”,让他们在晚年的时光里,能够远离干燥的困扰,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让我们用爱和关怀,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一抹温暖的色彩,就像在干燥的沙漠中,种下一片希望的绿洲。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