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全国首个海上“风光同场”项目环评获批,打造蓝色能源宝库

杭州湾北岸奉贤区海域,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能源新战场。熟悉的是,这里已矗立着32台海上风电机组;陌生的是,全国首个海上“风

杭州湾北岸奉贤区海域,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能源新战场。熟悉的是,这里已矗立着32台海上风电机组;陌生的是,全国首个海上“风光同场”市场化引领项目——奉贤1#海上光伏项目,刚刚获得环评批复。

该项目规划装机容量500兆瓦,建成后每年平均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8.3亿千瓦时。这些电力可满足约25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煤25.0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8.21万吨。

光伏板在风车间隙“向阳而生”,一片蓝海两种清洁能源,奉贤海域正在谱写立体供能的新篇章。

01 项目突破:从单一能源到立体开发

奉贤1#海上光伏项目标志着中国海上能源利用模式的重要转变。该项目位于杭州湾北岸奉贤区海域,离岸距离约12公里,水深约7-8.5米,用海面积达425.6589公顷。

与以往试点项目不同,奉贤项目采用海上立杆设置方式,而非漂浮式技术路线。这一选择使其成为我国第一个成规模的“风光同场”市场化项目。

“风光同场”的核心在于空间高效利用。通过海域使用立体分层设权的方式,实现同一海洋空间内风电与光伏的协同高效利用。

项目巧妙利用已建奉贤海上风电场的海域空间,在风电机组间隙布置光伏阵列,大大提高单位海域面积的能源产量。这种模式为上海后续开发不超过2.7GW海上光伏项目积累了经验。

02 技术挑战:环评过程破解行业共性难题

作为国内首个“风光同场”项目,其环评编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面积光伏阵列遮蔽导致的海洋光照变化、水温层结与溶解氧分布改变,以及“风光同场”运行对海洋生态的叠加影响,都是国内尚未建立成熟评估体系的共性难题。

面对这些挑战,三峡上海院项目组采用了长江口杭州湾近岸海域三维多过程作用、多要素耦合的生态系统精细化数值模拟技术。这一技术首次实现了对光伏遮荫条件下叶绿素a浓度、水温层化的精准模拟,填补了该领域定量化评估的空白。

项目组构建的水动力、泥沙、生态耦合模型,为评估项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模型定量结果,团队结合区域历史生态数据和现场实测,系统解析了项目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资源的潜在影响。

03 解决方案:创新生态保护与能源协同发展

针对环评过程中发现的生态影响,项目团队提出了一体化补偿措施。阵列透光结构优化、底栖生物增殖放流和长期生态监测等策略,为项目合规通过环评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

项目团队没有采用“一刀切”的避让策略,而是基于科学数据提出了针对性缓解措施。这些措施既保障了项目可行性,又最大限度降低了生态影响。

奉贤项目的生态补偿方案为后续类似项目建立了可复制的框架。特别是将长期生态监测作为项目组成部分的决策,体现了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的先进理念。

这种严谨态度源于项目作为行业标杆的自我定位。作为全国首例,奉贤项目的每个决策都可能成为后续项目的先例。项目团队不仅考虑了本项目需求,还为行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奉贤项目只是上海海上光伏发展的起点。根据上海市发改委2025年7月发布的竞争配置工作方案,上海拟启动不超过2.7GW海上光伏项目竞配,涉及6个项目。

从东台市的“渔光互补”到奉贤区的“风光同场”,中国海洋能源立体开发模式正从试验走向规模化。

海域资源从“单打独斗”走向“立体融合”,清洁能源发展模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奉贤1#海上光伏项目为更多“风光同场”、“渔光互补”等复合利用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