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核能破局!“换道超车”欲摆脱铀资源束缚

随着全球核能复兴浪潮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爆的巨大能源需求,核能正迅速成为中美科技角力的又一关键领域。从小型模块

随着全球核能复兴浪潮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爆的巨大能源需求,核能正迅速成为中美科技角力的又一关键领域。从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到第四代核技术,乃至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双方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这场高科技的竞逐中,任何一方的重大突破,都可能深刻影响全球能源的未来格局。

01 “换道超车”:从追赶到引领的核能新篇章

2025年11月初,中国科学院正式对外发布消息,位于甘肃武威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首次成功实现了堆内钍铀核燃料的转换。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能技术领域取得了“换道超车”的重大突破,掌握了未来能源竞争的关键主动权。

这座坐落于戈壁滩上的先进核能系统,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发和建设的,同时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正在运行并将钍燃料付诸实践的熔盐堆。它的启动与成功运行,不仅初步验证了利用中国储量丰富的钍资源替代传统核燃料铀的技术可行性,更让中国在全球熔盐堆研发领域站上了引领者的位置。

该实验堆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示了“中国速度”:项目自2020年1月正式动工,到2024年6月首次达到满功率运行,同年10月更是完成了全球首次在熔盐堆中添加钍燃料的创举。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成就,推动中国建成了兼具特色与优势的熔盐堆及钍铀燃料循环研究平台,为未来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02 破解“缺铀”困局: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长期以来,中国的核能发展战略始终受制于“贫铀”的现实。据统计,中国每年消耗的铀资源中,超过70%甚至80%依赖进口,这使得核燃料供应极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成为国家能源安全的一大隐患。

钍基熔盐堆的横空出世,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与铀资源的稀缺不同,中国的钍资源储量极为丰富,位居世界前列。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的钍资源常常与稀土矿伴生,这使得在开采国家战略资源稀土的同时,能够以极具经济效益的方式回收钍,实现了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

从依赖进口的铀,转向储量丰富、可协同开采的钍,这不仅是从根本上重塑了核燃料的供应链,更是将资源劣势一举转化为战略优势。此举不仅有望使中国摆脱对外部核燃料的依赖,更能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压舱石”。

03 安全与自主:铸就未来能源的“中国芯”

作为第四代核能技术的杰出代表,钍基熔盐堆在安全性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与传统压水堆需要在高压环境下运行不同,熔盐堆在常压下工作,从根本上杜绝了高压可能引发的爆炸风险。同时,它采用熔盐作为冷却剂,无需消耗大量水资源,使其能够部署在像戈壁这样的干旱内陆地区。

更为关键的是,这座尖端实验堆实现了高度的自主可控。其整体国产化率超过90%,而所有关键核心设备,如堆芯、燃料盐泵、换热器等,均实现了100%的国产化。这条完全自主的供应链,意味着中国在发展这项未来能源技术时,无需担忧任何外部的技术封锁或供应中断风险。

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规划,下一步的目标是以2035年为节点,建成百兆瓦级的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并实现落地应用。这清晰地表明,该技术并非停留在实验阶段,而是承载着国家长远能源战略规划的坚实一步,旨在为未来开辟一条安全、可靠且完全自主的能源新路径。

从甘肃戈壁滩上“点亮”全球唯一的钍基熔盐实验堆,到实现自主可控的完整产业链,中国在第四代核能技术领域的这一重大突破,不仅是一次单纯的技术创新,更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它精准地回应了国家能源安全的迫切需求,巧妙地利用了自身的资源禀赋,并在全球新一轮的能源科技竞赛中抢占了先机。这一成就预示着,未来的全球能源地缘政治版图,或将因这股来自东方的新兴核能力量而被重新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