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土地的深情告白

暮色像一匹浸透霞光的绸缎,缓缓覆上右玉的屋脊时,村口的石磨便开始低吟。老妇人布满沟壑的手掌推动磨杆,金黄的裸燕麦粒在青石

暮色像一匹浸透霞光的绸缎,缓缓覆上右玉的屋脊时,村口的石磨便开始低吟。老妇人布满沟壑的手掌推动磨杆,金黄的裸燕麦粒在青石盘间辗转,细碎的麦香混着山风,飘过爬满牵牛花的篱笆墙。这是塞北高原最温柔的时刻,也是莜面与糖干炉这对孪生美食,向土地献上深情告白的序曲。

巧妇们围坐在炕桌前,将莜麦粉与滚水揉成琥珀色的面团。她们的手指像被山神亲吻过,面团在掌心翻飞,转眼化作薄如蝉翼的面皮。右玉的沙葱在晨露中刚被采回,翡翠般的叶片裹着山野的灵气,与剁碎的羊肉末在粗瓷碗里相遇。当沙葱的辛香撞上羊肉的丰腴,仿佛能听见牧羊人驱赶羊群的吆喝声,混着燕麦拔节的脆响,在蒸笼腾起的白雾里交织成歌。

莜面墩墩在竹屉上列队,像一排排等待检阅的翡翠士兵。柴火灶里的松木噼啪作响,水汽裹挟着麦香与肉香,顺着老屋的窗棂攀上屋檐。咬开蒸得透亮的莜面皮,肉汁在齿间迸溅的刹那,沙葱的清甜如山泉漫过舌尖。这滋味让我想起祖父的羊皮袄,想起他讲述的古老传说——当年成吉思汗的铁骑踏过这片土地,正是靠莜面饼支撑着横跨欧亚的征途。而今这朴素的面食,依然在右玉人的婚丧嫁娶中,扮演着维系乡情的纽带。

街角的糖干炉作坊里,匠人正将白面、胡麻油与红糖揉成温润的面团。他的手掌像有魔法,面团在案板上旋转、舒展,转眼化作圆润的面饼。鏊子里的炭火舔舐着铁板,面饼在高温中逐渐膨胀,中空的部分鼓成金黄的月亮。匠人用铁钳轻巧一翻,糖干炉便换上焦糖色的新衣,空气里浮动的甜香引得孩童们扒着窗棂张望。

轻咬这枚承载着塞北智慧的面点,"咔嚓"脆响后是绵软的面芯。焦糖的甜在舌尖化开时,恍惚看见慈禧西逃时在此驻跸的銮驾,听见老人们讲述光绪年间糖干炉救荒的往事。当年饥荒肆虐,正是这用杂粮与红糖制成的点心,让无数流民熬过寒冬。如今它依然在右玉人的茶几上,与砖茶、炒瓜子组成最地道的待客三宝,用甜蜜慰藉着游子的乡愁。

暮色渐浓时,作坊的灯笼次第亮起。糖干炉的甜香与莜面的麦香在巷弄间缠绵,混着远处传来的马头琴声,织成一张无形的网。那些关于土地、关于生存、关于传承的故事,都藏在这粗粝的面食里。当现代超市的货架上摆满精致的点心,右玉人依然固执地守着石磨与鏊子,就像守着祖辈传下的麦种——因为这些带着烟火气的食物,是土地写给游子最深情的情书,是高原对人间最温暖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