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晚,演员白百何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仅有七个字的内容:“还能这么操作…”,同时配上了捂眼、捂耳、捂嘴的表情包。
这条微博IP地址显示在河北,而此时此刻,她本应还在日本参加第3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随后,一则疑似白百何朋友圈的截图又在网络流传,内容更为直白——“得鱼忘筌”,意思是“达到目的后忘恩负义,背弃根本”,配图是“过河拆桥”。

这两条指向模糊的动态如投入舆论池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迅速登上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破亿,引发了全网猜测。
有资深网友将矛头指向了电影《春树》及其在东京电影节的奖项争议。

作为张律执导的女性题材作品,《春树》以成都为叙事载体,讲述北漂归乡演员方春树(白百何 饰)在故乡寻找自我的故事,王传君饰演的外来者王冬冬是其情感寄托者,刘丹则饰演春树的戏剧老师,该片于 10 月 26 日入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曾凭借《失恋 33 天》《滚蛋吧!肿瘤君》等作品斩获百花、华表双影后、险些成为内地首位 “百亿票房女演员” 的白百何,此次借文艺片冲击国际奖项,回归主流市场,重回行业一线阵营。

争议的引爆点源于匿名爆料中 “奖项内定” 的说法:王传君将凭 “不足 40 分钟戏份” 斩获最佳男演员,而戏份主导的白百何颗粒无收。
更具体的传言指向 “沪圈资本施压评委文晏”—— 若不将男主奖授予王传君,便停止对其后续电影的投资,同时辅以 “同一影片不能同时获男女主奖” 的规则说辞。

尽管东京电影节官网明确显示评奖规则未设此限制,且历史上有《观音山》包揽双奖的先例,王传君因曾批评王家卫被指与沪圈疏远,“资本操控” 一说存在明显逻辑漏洞,但这并不妨碍传言的病毒式传播。
截至 11 月 4 日,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 白百何发生了什么 #等话题引发 45 万网友讨论。

“捂眼、捂耳、捂嘴” 的经典表情包在此次事件中被赋予了强烈的行业隐喻。
结合后续网传的朋友圈内容,“捂眼” 被解读为讽刺评委 “闭眼评判”,“捂耳” 指向对资本干预的 “充耳不闻”,“捂嘴” 则暗指有人试图压制真相传播。

这种视觉化的隐晦表达,既避免了直接点名引发的法律风险,又为舆论解读留下了足够空间,精准拿捏了 “点到为止” 的表达尺度。
从早年直言 “小女人有什么不好?女强人得罪谁了呢?”,到近年拒绝流量路线深耕文艺片,白百何始终以 “真实敢言” 区别于娱乐圈的程式化表达。

此次发声,表面是对 “奖项操作” 的情绪宣泄,实则是其人设的延续与强化 —— 在粉丝眼中,这是她 “敢于揭露行业不公” 的又一佐证。
但从传播策略看,又透着几分 “冷静操盘” 的意味:既收获同情分,又为电影制造热度,堪称 “零成本宣传”。

情绪背后更深层的是白百何的事业焦虑。41 岁的她自“一指弹”事件后,急需一部国际认可的作品重回巅峰。
2017 年 “一指禅事件” 爆发,白百何从 “票房女王” 沦为全民批判对象。

尽管事后证实其与陈羽凡已离婚,但公众对其 “隐瞒婚姻状态”“人设崩塌” 的指责铺天盖地,7 个代言紧急撤换,事业陷入冰点。
2018 年陈羽凡吸毒事件曝光后,公众发现她才是婚姻关系中的受害者,舆论风向开始反转。

《春树》作为她转型艺术片后的核心作品,其奖项归属直接关系到后续资源层级 —— 若能拿下东京影后,便可彻底摆脱过往舆论阴影,跻身国际认可的演技派行列;若失利,则可能面临 “文艺片路线走不通” 的质疑。
这种焦虑在 “得鱼忘筌” 的表述中尤为明显,暗指自己为影片奠定基础,却可能被他人 “摘桃” 的失落与愤懑。

事件发酵后,舆论场迅速分化为四大阵营。
支持白百何的一方强调其 “双影后” 的实力积淀与对影片的核心贡献,认为她的发声是 “对抗行业潜规则的勇气之举”;

质疑者则批评其 “打哑谜制造悬念”,认为有借争议炒作电影的嫌疑,呼吁 “有话直说” 而非暗示引导。
为王传君辩护的声音则聚焦 “演技与戏份无关”,列举其在《我不是药神》中减重、住院观察患者等敬业经历,主张奖项应看 “表演爆发力” 而非时长。

中立派则呼吁等待 11 月 5 日的官方结果,指出电影节评奖更看重 “角色深度与表演完成度”,而非咖位或戏份占比。
拨开舆论迷雾可见,争议的核心论据多缺乏实证支撑。

关于 “戏份时长”,电影未公开任何角色时长数据,“不足 40 分钟”“少于女配” 均为网友主观推测,而电影节官网明确将《春树》定义为 “女性成长视角,王传君角色关键但非主导”,并未否定其表演价值。
关于 “资本施压”,文晏仅回应 “更看重角色深度”,片方与电影节均未证实相关传言。

关于 “规则限制”,东京电影节历届奖项数据显示,同片包揽男女主虽概率仅一成,但并非不可能,传言中的 “规则障碍” 实为虚构。
这场风波的结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1月5日东京电影节颁奖结果。若奖项归属与网传一致,可能触发当事人进一步回应;若不符,舆论或转向反思谣言传播机制。

此次风波最引人深思的,是资本对艺术评选的潜在影响。尽管 “沪圈施压” 说法存疑,但娱乐圈 “用投资换资源” 的操作并非个例。
欢喜传媒被曝为王传君设定 “国际奖项 KPI”,折射出资本对演员价值的量化评估逻辑 —— 国际奖项不再仅仅是艺术认可,更是撬动商业资源的杠杆。

这种逻辑下,电影节评选难免陷入 “艺术标准” 与 “资本需求” 的拉扯,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评委既要算演技分,也要算投资账”。
事件中,白百何与王传君均陷入人设与现实的错位困境。

白百何的 “真实敢言” 人设让其发声获得天然认同,但过度隐晦的表达也可能反噬口碑 —— 若最终证实无 “操作”,则可能被贴上 “炒作” 标签。
王传君的 “演技派”“敢言” 人设同样使其被动:获奖则被骂 “资本傀儡”,落选则被嘲 “实力不足”,陷入两难境地。

更值得警惕的是舆论的 “站队狂欢”:网友仅凭碎片化信息选边站,忽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将电影节变成 “饭圈博弈场”,最终消解的是对表演艺术的尊重。
从传言到热搜的传播链条,暴露了娱乐圈谣言的生成逻辑:匿名爆料提供 “钩子”,表情包与模糊表述制造 “悬念”,各方立场群体选择性放大符合预期的信息,最终形成 “事实让位于情绪” 的传播闭环。

这种传播模式不仅伤害演员声誉,更干扰行业秩序 ——《春树》尚未公映,观众注意力已从 “成都故事的地域表达”“女性成长的细腻刻画” 转移到 “奖项内幕”,影片的社会意义被严重消解。

这场由白百何的“还能这么操作…” 六个字表情包引发的舆论风暴中,资本干预的传言、人设表演的博弈、舆论狂欢的喧嚣,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的行业浮世绘。
11 月 5 日的颁奖结果或许能暂时平息争议,但事件暴露的深层问题 —— 资本与艺术的边界、演员表达的尺度、舆论理性的缺失 —— 仍值得深思。

当电影节的聚光灯不再聚焦于银幕内的表演,而是银幕外的博弈,受损的不仅是演员的职业尊严,更是整个行业的创作生态。
唯有回归作品本身,让演技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才能让这样的 “操作” 争议真正退场。
==========分割线===========
欢迎转发、收藏、点赞、留言!
您的肯定就是最好的支持!
若您有不同观点,我们一起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