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的时代,所谓的“一夜暴富”“财务自由”不断撩拨着我们。
所有人的成功都被描述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可这是真的吗?
一部《曾国藩》,半部晚清史。
曾国藩并不是一个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天才,不是什么少年神童,也不是什么状元之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甚至可以说得上“笨拙”。
可他却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大功业。
我们走过他的一生,便明白:人的一生,不能着急,也不能懈怠。
不着急是为了走得更远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就像李白诗中的蜀道,蜀道难,他的科举之路更难。
他六岁时便进入私塾,比那些半路出家的人好太多,却六次考秀才不中。
甚至曾被学台“悬牌批责”,文章还被当做反面教材,直接社会性死亡。
放在今天,不说六次高考落榜,光是“悬牌批责”的社会性死亡,也没几个人能承受吧。
这样的经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度过的坎坷。
不过他扛住了,反而在这段时间里,不断地反省,打磨文章的每一处细节。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在他初入翰林院处处碰壁时,也能深刻自省,造就了他强大的心理素质。
曾国藩的“不着急”并不是失败之后的摆烂,而是一种“高筑墙,广积粮”的积累,也是对自身的审视。
就如同读书,囫囵吞枣般看过上百本,上千本书,自诩“博览群书”,却什么也没得到。
还不如将一本书读通,读透,可取其中精华,以糟粕为鉴。
需知:任何没有积累的“快速突破”都是空中楼阁。
曾国藩后期组建湘军时,依然贯彻“不着急”的方针。
他并不同其他人一样快速扩军,结果却是花拳绣腿,而是花了三年的时间去训练士兵。
正所谓“兵贵精,不贵多”,他训练出来的这支军队在后面成为了平定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
不懈怠是为了不被时代抛弃如果说“不着急”让曾国藩的人生道路纵向延伸,那“不懈怠”便是横向的拓展。
自律这一品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即使已经成为两江总督,他仍然坚持每日读书,每日记账,每日自省。
他为自己定制了一个每日任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忘无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如此苛刻的要求,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哪像我们,每天早起都觉得困难。
这种“不懈怠”正是他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
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到:“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而我们在大学之前,被父母,被老师强迫的学习,但是一到大学,就放飞自我,然后一落千丈。
曾国藩的“不懈怠”还体现在他对于时局的感知上。
晚清时期,闭关锁国之风愈盛,他却已经意识到西方技术的重要性。
于是他牵头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积极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派遣中国第一批公费留学生。
这种持续学习新知识的态度对我们尤为重要。
“活到老,学到老”,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而我们又怎能停滞不前。
写在最后“不着急”与“不懈怠”看似矛盾,但在曾国藩的身上,它们如同阴阳互补,组成了曾国藩独特的智慧。
也正是因为他“不懈怠”的日积月累,才能拥有“不着急”的底气。
而“不着急”的生活态度,才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实自己。
曾国藩的“不着急”不是让我们“躺平”,“不懈怠”也不是让我们“内卷”。
学会沉住气,静下心,持续行。不必慌张,因为万物皆有其时;不可懈怠,因为每一天都是学习的最好时机。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